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检测牛黄清感胶囊对甲型A/Brisban/10/2008(H3N2)流感病毒抑制和预防的作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MDCK细胞培养内,采用病毒细胞形态变化CPE法、MTT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牛黄清感胶囊对甲型A/Brisban/10/2008(H3N2)流感病毒的抑制和预防作用。实验分1次用药组和3次用药组,计算药物半数有效浓度IC50,最小有效浓度MIC及治疗指数TI。结果体外抑制甲型H3N2流感病毒实验中,"牛黄清感胶囊"单次用药组TI为27,三次用药组为TI为43。体外预防甲型H3N2流感病毒实验中,"牛黄清感胶囊"单次用药组TI为21.3,三次用药组为TI为27。结论体外抑制甲型A/Brisban/10/2008(H3N2)流感病毒的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牛黄清感胶囊"具有抑制和预防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谈刺五加的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洋  滕兴隆 《黑龙江医药》2002,15(5):380-380
刺五加系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x Senticosus(Rupr. 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为不同属种,主产在黑龙江、吉林地区的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商品名为五加参。刺五加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明确记载:“宁得五加一把,不要金玉满车”,大量研究证实了刺五加具有与人参相似的功效,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补而不腻,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刺五加的研究越来越多,运用也越来越广,其医疗保健价值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十分理想的保健植物。我们就刺五加药理作用的研究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已建立的APP转基因动物模型,探讨NO与细胞凋亡机制。方法NO测定试剂盒和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结果 转基因小鼠脑中NO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原位细胞凋亡检查也未发现转基因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β的存在可能使细胞处于一种易于凋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芪总皂苷分离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较好的黄芪总皂甙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AB-8和HPD400进行吸附、解吸,用比色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AB-8树脂的收率和纯度为47.64%和74.79%,HPD400树脂的收率纯度为50.83%和75.62%。结论 HPD400树脂的黄芪总皂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AP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重组AP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定向克隆技术、脂质体转染和Nonhenblot杂交技术。结果在分别独立的反应中,PDGF启动子、APPcDNA、载体依摩尔比3∶3∶1及1∶1∶1同时连接,重组体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orthernbolt杂交检测到瞬时表达。结论构建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的AP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6.
检测牛黄清感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预防的作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发提供实验依据。在VERO细胞培养内,采用病毒细胞形态变化CPE法、MTT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牛黄清感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预防作用。实验分一次用药组和三次用药组,计算药物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最小有效浓度MIC及治疗指数TI。体外抑制和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牛黄清感胶囊"具有抑制和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药用大豆磷脂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从技术改进内容、技术先进性和生产具体步骤等方面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生产药用大豆磷脂的工艺进行全面研究和阐述,对采用的设备工艺改进原因进行了相关说明。结果:采用先油脚浓缩后萃取再冷冻干燥工艺制得的大豆磷脂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生产的药用大豆磷脂工艺和产品质量稳定,可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在AD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预防研究中存在一个缺乏理想研究工具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被权威学者公认为是建立AD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AD主要以病人脑部海马和大脑皮层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ules NFT)以及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形成为病理诊断特征。研究已经证实Aβ蛋白是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目前关于AD病理机制的学说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