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阴道念珠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康唑胶囊单剂对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29例病人(年龄44±s6a)分2组,一组23例,用氟康唑150mg顿服,另一组6例以氟康唑150mg,po,qd×10d。总量为1500mg.结果:顿服组治疗后7d及30d复查1次,临床治愈率为83%,真菌清除率亦为83%。另一组经10d治疗后均痊愈。结论:150mg氟康唑1次顿服可治愈绝大部分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条件对真菌菌丝形成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在体外诱导实验中对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菌丝形成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添加胎牛血清(FBS)改变培养基成分、调整孢子浓度及培养时间诱导两种真菌菌丝的形成,以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真菌菌丝形成率的影响.结果 白色念珠菌在含10% FBS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孢子密度在1×106个/mL,培养时间为3h时菌丝形成率最高,为(99.3±0.6)%(P<0.05);而烟曲霉菌在相同的培养基及孢子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培养时间为5h时,菌丝形成率最高,为(99.6±0.4)%(P<0.05).结论 优化培养条件可提高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菌丝形成率并缩短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0岁。 主诉:发热30余天,面部、躯干红色斑丘疹1周。 现病史:患者30余天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伴畏寒,多于午后发生,体温介于38~41℃。1周前于面部、躯干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无伴痛痒,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起病以来自觉乏力,少许干咳,无伴胸痛、腹痛。小便无异常,大便2~3次/天,较稀,胃纳睡眠差,体重下降约30斤。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及诊疗学进展飞速。一方面,老中青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大批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不仅皮肤科、检验科合作,还与内、外、呼吸、血液、感染、妇幼、五官和器官移植、烧伤、重症监护等学科共同协作攻关。不但治疗了许许多多的患者,更促进了医学真菌学的科研工作。我国致病真菌年度动态流行病学调查每十年在全国八大区(含台湾的25个省、市、区)四十多个单位进行一次,1986、1996及2006年共收集了60127株致病真菌菌种,30年来的动态变迁揭示的规律和启示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有氧条件、厌氧条件和不同微量元素对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的生长、色素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有氧条件和厌氧条件下检测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在沙氏培养基和含不同微量元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菌落及镜下形态特点。结果:在沙氏培养基中,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马尔尼菲青霉在厌氧条件下均比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快速,菌落及镜下形态无明显异常。无论有氧还是厌氧条件下,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马尔尼菲青霉均在缺钾培养基中生长最慢。缺钾和缺铁培养基中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可溶性色素产生部分被抑制。结论: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更适应于厌氧条件下生长。微量元素钾、铁对马尔尼菲青霉SUMS0152的生长、色素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痤疮的四大发病机制是皮脂腺过量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皮肤微生物增殖、发炎与免疫反应.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痤疮的发病机制中皮肤常驻微生物,包括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综述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在耐药率不断升高下,替代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而临床上也不乏其他因素导致的甲形态及结构异常,易与甲真菌病混淆,但其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因此准确诊断甲真菌病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病患病率高,约占自然人群的2%~18%,占所有甲病的5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趾甲多于指甲。免疫受损状态,如罹患糖尿病、HIV感染、接受  相似文献   
19.
裴氏着色霉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进一步了解裴氏着色霉的基因学特征,采用溴苯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方法 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法对来源于7个国家的32株裴氏着色霉(日本15株,中国3株,委内瑞拉4株,中美洲4株,哥伦比亚2株,墨西哥2株,巴西1株,泰国1株)的DNA指纹图谱作了分析。结果(1)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3个具有较好DNA扩增,筛选出3个具有较好DNA扩增片段的引物,即引物1:5‘-GAGCCCTC  相似文献   
20.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 1患者左小腿多发结节溃疡损害 图 3 SDA培养菌落镜检示小分生孢子和厚壁带刺的齿轮状孢子 (乳酸酚棉蓝染色× 400)图 2病灶直接涂片细胞内荚膜样孢子 (瑞氏染色× 1 000)患者男, 41岁。 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腋窝起脓疱,后破溃,继而出现溃疡,右下后牙龈部出现相似损害,并累及左腹股沟及小腿,右肘起肿物,间有发热、关节痛,在口腔医院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后转我院诊治,常规作真菌培养。皮肤及粘膜检查:右下第 3磨牙的牙龈出现约 1 cm× 1 cm浅溃疡;右肘伸侧鸡蛋大皮下肿物,暗红色,边界清楚,质软,轻压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