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报道1例汞过敏导致的狒狒综合征。患者女,31岁,因右侧腋下红斑、丘疹伴瘙痒3天,左侧腋窝、双侧腹股沟、腘窝和臀部对称性红斑、丘疹伴瘙痒2天来就诊。发病前2天曾接触过破裂的水银温度计。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斑贴试验示白降汞、金属汞、氯化汞、红汞呈阳性反应。发病后第三天测定血清汞和全血汞水平在正常值上限,且呈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典型的临床病史和皮疹特点以及斑贴试验和实验室辅助检查,本例符合狒狒综合征诊断。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HIF-1A)上调高迁移率核小体结合域5(high-mobility group nucleosome-binding domain 5,HMGN5)表达进而影响骨肉瘤远处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在骨肉瘤细胞系U2OS内过表达、敲低表达目的基因,我们共获得3组细胞,分别为病毒感染对照组、HIF-1A过表达组、HIF-1A过表达并HMGN5敲低组。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对比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应用PROMO软件预测并应用荧光定量PCR筛选确定HMGN5的转录因子,Western-blot检测HIF-1A、HMGN5及肿瘤转移相关通路成员表达情况。结果:HIF-1A过表达能上调表达转录因子GATA1进而促进HMGN5的高表达,高表达的HMGN5通过c-jun途径上调MMP-2、MMP-9的表达,最终促进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HMGN5表达上调是HIF-1A促进骨肉瘤远处转移的重要下游因素,在控制骨肉瘤转移治疗靶点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3.
目的调查接受蜂疗的人群中蜂毒过敏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石家庄、广州、深圳对开展蜂疗的中医医院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接受蜂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出现过大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的受访者进行蜂毒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共调查127例接受蜂疗者,其中3例因未接受SPT而排除,共纳入124例,包括石家庄(华北地区)77例,广州和深圳(华南地区)47例。女性占68.5%;平均年龄(50.8±16.6)岁。41例在蜂疗中出现变态反应并接受了SPT;36例经SPT确诊为蜂毒过敏,占29%,其中5例出现过大局部反应的受访者SPT结果阴性,纳入非变态反应组。大局部反应者22例,占17.7%,全身反应者14例,占11.3%。35.7%(5/14)全身反应者曾经历过大局部反应。在调整了蜂疗起始年龄、性别、地域、基础疾病、变态反应等因素后,蜂疗频率是蜂毒过敏的影响因素(OR=0.838,95%CI:0.708~0.991)。结论接受蜂疗人群中蜂毒过敏情况不容忽视,对于高危人群尤需密切随访并配备急救药物和设备,增加蜂疗频率是蜂毒过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4.
正1888年William Osler[1]首次报道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当时对此病的描述是"此病具有非常强的遗传倾向,水肿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具有局限性,伴有胃肠道症状",认为该病病因不清。随着对C1酯酶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的认识[2],逐渐对HAE发病机制有了深入了解,并继之研发出了有效的治疗药物。我国张宏誉等[3]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此病进行报道,但因其罕见,至今医生和患者对  相似文献   
75.
<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近些年逐渐上升[1-2],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睡眠等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医疗经济负担。患者除了常见的喷嚏、流涕及眼痒等鼻部、眼部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哮喘,尹佳等[3]报道近半数夏秋季花粉变应性鼻炎患者有可能在9年内发展为季节性变应性哮喘。此外,由于花粉与某些植物源性食物之间存在可引起  相似文献   
7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椎间隙变窄,钩突变尖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笔者自2007年采用头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并与单纯牵引治疗4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应用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液原液1:1000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诊断葎草花粉变态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2月10日至7月10日北京协和医院1043例门诊患者皮内试验结果,将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结果分别与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及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别计算皮内试验诊断葎草花粉变态反应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及与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和血清sIg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同时记录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用于皮内试验的不良反应。结果将皮内试验结果≥"+"作为诊断界值,以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临床综合特异性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灵敏度为88.08%,特异度为86.03%,阳性预测值为72.24%,阴性预测值为94.59%,准确度为86.63%;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可信区间为(0.896,0.943)。以Pharmacia Uni-CAP系统血清sIgE诊断结果作为相对金标准,将sIgE≥1级作为诊断界值,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皮内试验的灵敏度为87.60%,特异度为56.86%,阳性预测值为83.27%,阴性预测值为65.17%,准确度为78.69%。葎草花粉血清sIgE阳性组中,血清sIgE水平与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的阳性反应程度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69143。1043例受试者中,与葎草花粉变应原有关的局部不良反应为2.59%(27/1043);Ⅰ类全身不良反应仅1例,该患者同时合并蒿属花粉、圆柏花粉过敏。结论使用葎草花粉变应原注射原液1:1000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可以有效、安全地诊断葎草花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苯磺贝他斯汀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与氯雷他定做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过敏性鼻炎患者120例,每日用苯磺贝他斯汀片10mg,早晚各一次。对照组过敏性鼻炎患者120例,每日用氯雷他定片10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4d。疗效评价以治疗的总有效率作为主要指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和鼻腔检查积分下降指数作为次要指标。结果治疗后,苯磺贝他斯汀受试者总有效率为91.4%,氯雷他定组为91.2%,P=0.984;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6.1%,25.4%。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苯磺贝他斯汀组嗜睡发生率为4.2%;氯雷他定组为14.4%,P=0.012。结论苯磺贝他斯汀治疗过敏性鼻炎与氯雷他定一样安全有效,且苯磺贝他斯汀组的嗜睡发生率低于氯雷他定组。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通过PubMed、CNKI论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库检索评述2012年中国变态反应学科技进展。总结发现本年度该学科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相对重要的研究进展多出现在基础医学和流行病学领域,而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机构推动了我国本学科一些较重要的进展,从而形成研究区域分布上的热点。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加强多学科合作和跨区域合作,强化变态反应学下游转化研究,使更多成果得以更快、更有效地运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80.
1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概括地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抑郁症具有遗传性,与患者的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概率就会越高;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