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青海省蚊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青海省蚊虫本底,作者于2001年作了初步调查。报告了蚊虫3属9种,即伊蚊属6种,库蚊属2种和脉毛蚊瞩1种。记述了蚊虫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观察了格尔木市白天蚊虫的数量动态,为当地蚊虫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沱沱河细蠓白天数量动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在青海高原荒漠地区蠓类调查时,发现细蠓全蠓亚属一新种,即沱沱河细蠓Lepto-conops(Holoconops)tuotuohea Liu et Gong(新种形态描述待另文发表),并观察了该新种在白天的数量动态,为高原荒漠地区蠓类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正> 我们经多次筛选配制的室内杀虫剂经实验室试验研究具有高效、持效和使用方便等特点,为进一步验证其效果,我们于2003年8月在陕西某部队进行了现场杀灭蚊虫的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改变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了原始林区、苗圃林区和农牧业区三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原始林区,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和农牧业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和农牧业区;农牧业区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低于苗圃林区。结论 原始林区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原始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采用控制图法建立三种主要传染病的预警模型,以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的预警能力.方法 利用2006-2010年某部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水痘报告发病数据建立预警数据库,应用控制图法建立预警模型,参照“流行标准”,通过计算比较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优选出最佳预警界值.结果 综合平衡各预警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后,将P90作为病毒性肝炎、水痘的预警界值,灵敏度均为100.0%,特异度分别为80.0%、75.0%;将P80作为肺结核的预警界值,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0.0%.结论 控制图法可作为某部病毒性肝炎、水痘、肺结核的预警方法,有较好的预警功效,预警界值分别为P90、P90、P80.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西北某部1992-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规律.方法 对1992-2011年某部发生的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传染病疫情和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2-2011年某部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起,主要是传染病疫情,其中呼吸道传染病疫情22起(占66.67%),肠道传染病疫情8起,自然疫源性疾病1起,食物中毒2起;按事件级别统计,重大事件2起,较大事件4起,其余为一般事件.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发生在11月至来年6月,肠道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发生在6~9月.发生人群以新兵和新学员队较多,主要发生在营区.结论 1992-2011年某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其中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新兵和新学员队是突发卫生事件的重点人群.因此部队应以控制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并作好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治.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某部队肠道传染病发病季节性规律,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上报军区疾控中心的肠道传染病报告卡、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理的调查报告等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并用圆形分布法推算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时间规律.结果 10年来某部肠道传染病发病逐年下降,共报告肠道传染病1093例,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27.24%.发病以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为主;共发生肠道传染病疫情6起,其中细菌性痢疾3起、伤寒2起、感染性腹泻1起.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日为7月26日,高峰期在5月13日~10月6日.结论 肠道传染病近年发病虽然逐年减少,但对部队的危害仍然十分严重,应根据其发病高峰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38.
陕西省发现莱姆病1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是否存在莱姆病患者,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莱姆病血清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病原学采用培养分离和暗视野观察,辅助临床生化学。临床表现和体检及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发现莱姆病患者14例,其中关节损伤型7例,占患者总数50.0%,心脏损伤型和肾脏损伤型各2例,各占14.3%,肝脏损伤型、游走性红斑和结膜炎型各1例,各占患者总数的7.1%;患者职业分布主要为林业工人和山区农民,分别占职业患病总数的50.0%(7/14)和42.9%(6/14),均有蜱的叮咬史: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有很好的效果。结论首次证实陕西省存在有莱姆病患者,建议当地医务人员在疾病的诊治中注意莱姆病的鉴别诊断,并作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9.
陕西省蜱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巢式PCR和RFLP方法分析研究陕西地区不同蜱种感染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基因型.结果共检测蜱样1 116只,检测出阳性138只,阳性率为12.35%.嗜群血蜱B.b.s.l.阳性率为30.06%(107/356),其中84只为B. garinii基因型,23只为B. afzelii基因型 达吉克斯坦革蜱B.b阳性率为3.88%(29/747),24只为B. garinii基因型,5只为B. afzelii基因型 日本血蜱B.b.s.l.阳性率为15.38%(2/13),均为B. garinii基因型.3个地区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36.16),其中以富县林区阳性率(17.44%)为最高.研究证实陕西地区嗜群血蜱、达吉克斯坦革蜱和日本血蜱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以伯氏疏螺旋体B.garinii基因型为主.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人群及媒介蜱种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及基因型,采用拖旗法采集蜱样,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PCR法和RFLP分析对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本次共检测当地人群血清68份,检测出阳性血清4份,阳性率5.88%.检测蜱样本990只,阳性112只,阳性率11 31%,其中森林革蜱Derm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