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的分析兰州军区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方法对部队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兰州军区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报告手段落后、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疫情报告监测系统需要改进等问题,应在完善疫情报告的信息化建设、健全疫情报告管理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建议研制新的疫情报告监测系统。结论军队疫情报告管理工作需加快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网络实时直报和突发疫情的预警、预测。  相似文献   
22.
目的调查了解秦岭南麓陕西留坝地区虻科种群组成及一日觅血活动节律。方法网捕法和畜诱法。结果获得大批标本,经整理鉴定,共计虻科5属52种,即斑虻属6种,麻虻属9种,黄虻属4种,虻属23种和瘤虻属10种。种类组成:憎黄虻和鸡公山虻居首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4.254%和21.790%;日本虻、秦岭虻和山东虻次之,分别占捕获总数的9.468%、8.431%和8.042%;亚柯虻、副菌虻、察哈尔斑虻和甘肃麻虻居第3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318%、4.021%、3.502%和3.243%;其余19种密度最低,共占捕获总数2.464%。一日觅血活动节律,自早晨8:30时开始觅血活动,至晚21:30时觅血活动结束,以12:30~17:30为觅血活动猖獗时域,16:30时为一日觅血活动之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当地虻科种群组成及一日觅血活动规律,为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
1991—1999年,先后对甘肃铧尖、迭部和新疆阿勒泰铁热克提三地区莱姆病与人、家养动物、啮齿动物的关系作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三地区森林草原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传播莱姆病的媒介和保菌宿主,并从森林革蜱(D.silvarum)、草原革蜱(D.nuttalli)、日本血蜱(H.japoni-ca)和黑线姬鼠(A.agrarius)、黄毛鼠(R.losea)、棕背(鼠平)(C.rufocanus)、鼹形田鼠(E.talplinus)体内分离到了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查到了特异性抗体,家养动物阳性率22.12%,啮齿动物阳性率18.48%,不仅发现当地人群中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受检2869人份,阳性241人份,阳性率8.40%),而且还先后发现病人126例。阐述了当地莱姆病流行上与人、家养动物和啮齿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证实了两种传播方式,即1.莱姆病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人进入该流行区被带伯氏螺旋体的蜱叮咬而患病;2.莱姆病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家畜动物进入该流行区觅食时,将带有伯氏疏螺旋体的蜱又带到了人们的生活区,再叮咬生活区的人而发病。  相似文献   
24.
格尔木地区蚋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青海省格尔木地区蚋类的种类和活动规律。方法网捕法和草叶检幼法。结果调查发现蚋科4亚属9种,即真蚋亚属Esimulium 1种,蚋亚属Simulium 1种,特蚋亚属Tetisimulium 2种和维蚋亚属Wilhelmia 5种。全年蚋类是从5月出现活动,7月密度指数急剧增高达全年活动最高峰,8月至9月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在10月活动消失;7月全天活动有2个高峰,分别在10:00和16:00~17:00,前峰高于后峰。结论初步掌握了蚋类的种类和活动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掌握甘肃省蠓科昆虫。方法人帐诱法、畜诱法、灯诱法和网捕法。结果研究获得甘肃省蠓科4亚科9属59种,即细蠓亚科,细蠓属13种;毛蠓亚科,毛蠓属13种;铗蠓亚科,裸蠓属2种,铗蠓属6种,蠛蠓属4种;蠓亚科,库蠓属17种,须蠓属1种,短蠓属1种和贝蠓属2种。库蠓属种类最多,细蠓属和毛蠓属次之,铗蠓属居第3位,其余5个属的种类较少;库蠓和细蠓是甘肃省吸血蠓虫的主要构成者,毛蠓和铗蠓是非吸血蠓虫的主要构成者。在不同地理区域蠓科种类的组成、分布与优势种群不同,蠓科种类不同其活动的时域不同,同一蠓种在不同地区其活动的时域亦有变化。结论初步掌握了甘肃省蠓科昆虫,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宫占威  刘增加 《世界感染杂志》2006,6(2):173-174,178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进入相对活跃期,人间鼠疫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地区鼠疫流行病学特点,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7.
伯氏柯克斯体 (Coxiellaburnetii)习惯上称为Q热立克次体 ,它所引起的Q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Q热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为主 ,与其他热性疾病难以鉴别 ,极易造成误诊。因此 ,快速检验并鉴定Q热立克次体 ,是防治Q热的重要环节。通常 ,实验室对送检的可疑标本做吉姆萨染色 ,但该法是非特异性的染色方法 ,难以即时作出判断。为此 ,本实验室建立了免疫荧光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方法 ,并尝试用微波促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快速染色的方法 ,可以在 15min之内得出初步诊断报告。本方法为研制鉴定Q热立克次体的标准化免疫…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应急作战部队官兵的肌肉暴发力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驻西北某应急作战部队602名新、老战士100 m跑、原地投弹和立定跳远进行测试和比较的同时,并与全军和全区非应急作战部队以往研究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应急作战部队老兵100 m跑(14.10±0.80s)、原地投弹(38.99±5.80 m)和立定跳远(2.29±0.16 m)成绩不但明显高于非应急作战部队,而且明显高于应急作战部队新兵(P<0.01);应急作战部队新兵除立定跳远(2.17±0.16 m)外,100 m跑(15.03±0.97 s)和原地投弹(34.47±5.03 m)成绩明显比以往非应急作战部队差(P<0.01).结论经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应急作战部队士兵的肌肉暴发力明显优于非应急作战部队.  相似文献   
29.
格尔木市灰股瘤虻白天活动规律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格尔木虻害比较严重,为有效防制,作者于2001年7月中旬对格尔木市优势虻种灰股瘤虻(Hybomitra zaitzeri)的白天活动规律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0.
复方丁香酚缓释驱避剂现场驱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决我驻地蚊虫刺叮骚扰问题。方法:采用试验组与对照组现场试验观察。结果:试验组20人在2h内保护率为100%,对照组3人在2h内被蚊虫多次叮咬,保护率为0。现场103人的扩大试验,在7h内驱蚊效果好,保护率84.47%,在5h内具有显著的驱蚊效果,保护单98.06%。结论:复方丁香酚缓释驱避剂具有显著的驱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