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荆志振  宋洁富  陈斌  胡伟 《中国骨伤》2012,25(11):906-909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抗结核治疗2~3周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4.45±8.50)岁;病程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1例伴下肢放射痛,2例鞍区麻木,6例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摄X线片,并行CT或MR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控制结核中毒症状,血沉降低到(37.2±9.6)mm/h(25~54mm/h)。术前、术后评估腰骶角、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沉变化。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平均(19.64±5.43)个月。腰骶角由术前的平均(12.9±5.0)°提高到术后的(21.5±6.1)°和末次随访时的(20.1±5.2)°(P<0.001)。视觉模拟评分和血沉由术前的(7.3±1.2)分和(37.2±9.6)mm/h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0.6±0.5)分和(10.5±2.3)mm/h(P<0.001)。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骨融合,平均(9.0±1.9)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3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是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0月共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18个月根据X线及CT复查情况,出现“蛋壳现象”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行伤椎骨水泥灌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及X线片测量的Cobb角角度。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后再随访1~3年。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结论 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陈旧性伴桡骨短缩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5月至2009年8月应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12例陈旧性伴桡骨短缩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24(11.3±1.6)个月,以最后恢复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腕关节疼痛评分由术前的(1.76±0.61)分增加至(3.95±0.55)分,伸屈度由术前的99.45°±6.45°增加至125.67°±10.98°,前臂旋转度由术前的98.45°±13.12°恢复至134.94°±13.45°,手握力由术前的(17.56±1.13)kg恢复至(35.12±2.87)kg,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uve-Kapandji手术是治疗陈旧性伴桡骨短缩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切口治疗伸直型膝关节僵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骶骨骨折脱位常见,大部分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但继发于骶骨骨折脱位的骶神经卡压症状体征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延误治疗,影响疾病的恢复。我院自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骶骨骨折脱位后骶神经卡压的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共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交通事故12例,重物  相似文献   
16.
<正>多阶段胸腰段结核因病程长、椎体破坏严重,多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并有耐药物治疗的倾向,均逐渐出现后凸畸形,神经压迫症状明显。这类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我院2004—2010年共收治患者21例,均通过Ⅰ期前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的矫正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采用后路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5例脊柱后凸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12~62岁,平均32.3岁;后凸角度45°~110°,平均78.5°。病因:椎体肿瘤术后3例,先天性脊柱畸形5例,创伤后脊椎后凸4例,椎体结核术后3例。受累节段:均位于胸腰段,T_(11) 3例,T_(12) 5例,L_1 5例,L_2 2例。椎体切除:部分切除4例,单节段切除8例,2节段切除2例,4节段切除1例。术前,术后1周、3个月、1年摄全脊柱X线片,同时行MR及CT检查。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个月~3年,平均26个月。术后后凸角为0°~40°,平均20°,平均改善68.5°。术后患者腰痛均消失。脊髓功能:13例E级无明显变化,1例由Frankel C级恢复至D级,另1例由D级恢复至E级。8~12个月X线片示截骨融合,无一例出现钉棒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及矫正度数丢失等。结论椎体切除截骨矫形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能达到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同时矫正且矫形彻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慢性病变,其常常伴随着腰背部疼痛的发生。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椎间盘退变不仅仅与环境、基因等因素相关,还与椎间盘髓核细胞周围的微环境相关。微环境的改变,常常影响髓核细胞的代谢及细胞基质的分泌,进而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该文将椎间盘的退变与其内环境的改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年龄57岁-92岁,平均72岁,均为椎体后壁完整的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病变部位:胸椎6处,腰椎9处,在DSA监测下对15个椎体行PVP,术后行cT检查。随访4个月-36个月(平均16.5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术后48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均未出现肺栓塞、骨髓泥渗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1d~4d(平均1.5d)。结论PVP为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缓解疼痛症状和控制并发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