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6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之上实施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生命体征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pH值以及心率、呼吸指标值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pH以及心率、呼吸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突发抢救次数为8次,对照组为19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基本痊愈出院率为84.21%(32/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39.47%(15/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63%(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避免病情被延误,从而降低了突发抢救次数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肺栓塞的护理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6~12月期间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48例,入ICU后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严密的临床观察、密切监测下肢体的腿围、肢体活动等肺栓塞预防护理措施。结果48例重症患者入住ICU病房时间为4~15 d,均未发生死亡,除一例患者在转入至ICU病房40 h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怀疑患者在入ICU之前就可能发生了血栓)外,余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对ICU重症患者通过早期、有效的预防护理,可大大减少临床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医疗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联合益气止崩汤治疗月经过多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德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月经过多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咖啡酸片联合益气止崩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咖啡酸片治疗,均用药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随访观察6个月经周期。结果用药后治疗组PBAC 评分低于对照组,Hb 水平、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咖啡酸片联合益气止崩汤治疗月经过多的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4.
背景: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和热休克蛋白70可能参与运动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预适应对大鼠心脏蛋白激酶C和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及其对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力竭运动组和运动预适应组。对照组和力竭运动组大鼠常规饲养3周,运动预适应组大鼠进行3周的间歇性游泳运动建立长期运动预适应动物模型。3周后,力竭运动组和运动预适应组大鼠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 结果与结论:大鼠力竭运动后,力竭运动组心脏热休克蛋白70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先经3周运动预适应再进行力竭运动后,运动预适应组心脏蛋白激酶C和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高于力竭运动组(P < 0.05)。结果证实,长期运动预适应能激活心脏蛋白激酶C,诱导热休克蛋白70的合成增多,从而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文题释义: 双硫仑: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酒精上瘾以及古柯碱的戒断药物,其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水溶性极差。早在20世纪中期,Jacobsen等发现双硫仑可有效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造成乙醛的饱和氧化反应,其本身和代谢产物可引起体内相关蛋白失活,使人体产生不适反应,从而达到抗酗酒目的。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iethyldithiocarbamate,DDTC):白色至无色片状结晶,有吸湿性,易溶于水,溶于乙醇、甲醇、丙酮,不溶于乙醚和苯。水溶液呈碱性并逐渐分解,遇酸能分离出二硫化碳而使溶液混浊,熔点 94-102 ℃。最大吸收波长(乙醇中)257、290 nm(摩尔吸光系数1 200、13 000)。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 830 mg/kg。研究显示,双硫仑在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转化为体内代谢物DDTC,Cu可与DDTC结合形成较稳定的DDTC-Cu复合物。 背景:研究表明双硫仑本身具有抗肿瘤活性,可联合铜(Cu)离子在体内外水平对多种肿瘤发挥抑癌作用,但关于双硫仑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双硫仑-Cu在体内外水平对骨肉瘤增殖与凋亡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方案经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LL077)。①体外实验:配置双硫仑在进入人体后的转换物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iethyldithiocarbamate,DDTC)和Cu离子的复合物DDTC-Cu(0.5,1,2,3和5 μmol/L),设置DDTC单药(5 μmol/L)、Cu单药(5 μmol/L)和空白对照组。药物处理人骨肉瘤细胞Saos-2细胞和MG-63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DTC-Cu对Saos-2细胞和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DDTC-Cu对Saos-2细胞凋亡水平变化;②体内实验:取4周龄BALB/c-nu/nu雌性裸鼠共10只,随机分为DDTC-Cu组和对照组。采用异位移植方法,在裸鼠右侧背部皮下注射Saos-2细胞和Matrigel混悬液(1∶1混合),注射量400 μL/只;接种2周后,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隔日1次),DDTC-Cu组裸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隔日1次)和DDTC-Cu复合物(10 nmol/g,隔日1次);观察两组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绘制瘤体生长曲线。接种5周后麻醉下处死动物,完整取出瘤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体石蜡切片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瘤体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及JNK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结果:DDTC-Cu组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3组;CCK-8实验结果显示DDTC-Cu对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呈剂量依赖性,两株细胞的24 h药物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337 μmol/L和0.487 μmol/L;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DDTC-Cu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Saos-2细胞的凋亡;②体内实验结果:DDTC-Cu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均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DTC-Cu组的瘤体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DTC-Cu组瘤体蛋白中p-JNK和c-jun的表达水平均上调。结果提示,双硫仑联合Cu离子在体内外水平抑制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并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NK通路活化有关。 ORCID: 0000-0003-4818-901X(徐朝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Vit B12)、叶酸(FA)水平的变化.方法 44例T2DM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测定血清Hcy、Vit B12、FA水平.结果 口服二甲双胍半年后,血清Vit B12、FA水平下降,Hcy水平升高,其升高与二甲双胍使用剂量、Vit B12、FA下降相关.结论 二甲双胍口服半年可降低T2DM患者Vit B12、FA水平,升高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117.
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是一种比较方便、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及不留瘢痕的手术方法,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垂体瘤的首选方法。垂体瘤起源蝶鞍内的脑垂体细胞,发生率较高,约占颅内肿瘤的10%,主要表现:内分泌功能障碍,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本科自2006~2007年经鼻蝶窦入路治疗垂体瘤21例,术后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8.
防范静脉输液并发症,减少护患纠纷.根据门诊患者特点,疾病谱分布广,门诊患者多等特点,认真分析输液外渗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避免医源性损害,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9.
孙晓娟  周高英  王羽 《安徽医学》2024,45(3):342-347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家族蛋白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 mRNA水平与早期宫颈癌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妇产科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163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宫颈癌组;另收集医院同期收治的101例非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非宫颈癌组,根据病理结果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子宫肌瘤患者,n=31)、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n=26)、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组(n=44)。比较宫颈癌组与非宫颈癌组及非宫颈癌3个亚组间宫颈组织中c-Rel、p65、p50核表达及HPV E6/E7 mRNA表达情况,分析c-Rel、p65、p50核表达及HPV E6/E7 mRNA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宫颈癌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Rel、p65、p50及HPV E6/E7 mRNA表达与宫颈癌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关系,Cox法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宫颈癌组c-Rel、p65、p50及HPV E6/E7 mR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HSIL组c-Rel、p50及HPV E6/E7 mR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SIL组HPV E6/E7 mR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c-Rel表达与脉管浸润程度有关,p65表达与FIGO分期、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50表达与间质浸润有关,HPV E6/E7mRNA表达与肿瘤直径、宫旁浸润及间质浸润有关(P<0.05)。随访36(12~75)个月期间,163例宫颈癌患者复发率为19.63%(32/163),Kaplan-Meier结果显示,c-Rel、p50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820、3.181,P=0.367、0.075),p65、HPV E6/E7 mRNA阴性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优于阳性患者(LogRankχ2=10.597、4.474,P=0.001、0.03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IGO分期IIa期、淋巴结转移、p65阳性、HPV E6/E7 mRNA阳性可增加宫颈癌术后复发风险(HR=1.617、1.506、3.180、1.460,P<0.05)。结论 转录因子NF-κB家族核表达、HPV E6/E7 mRNA表达在宫颈病变进展过程中存在差异,其表达水平与早期宫颈癌多种病理特征有关,且p65、HPV E6/E7 mRNA可影响宫颈癌术后复发,可作为评估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可靠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0.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纯化人足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及成骨能力。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及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人足月胎盘中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运用MTT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地塞米松、维生素C与β-甘油磷酸钠联合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检测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结节。结果培养14天后可见大量贴壁细胞呈成纤维状生长,传代后增殖能力显著增强;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45;经诱导后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阳性。结论 人足月胎盘中同样含有MSCs,与其他来源的MSCs生物学特性相似,并且具有向中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及细胞替代疗法新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