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尾吊大鼠股动脉中ERK1/2 含量变化及对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尾吊大鼠股动脉中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14d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微重力效应,利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技术,在无抑制剂存在或分别给予d,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zosin)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后,检测大鼠股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变化;用Western免疫印迹一增强型化学发光系统(ECL)检测基础状态下ERK1/2的总含量及无抑制剂存在或分别给予哌唑嗪、PD98059后,NE诱导的ERK1/2磷酸化程度,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尾部悬吊14d后,大鼠股动脉对NE的最大收缩反应明显下降;PD98059可明显抑制对照组和悬吊组大鼠股动脉由NE诱导的最大收缩反应,且对照组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悬吊组;哌唑嗪导致对照组和悬吊组大鼠股动脉对NE的量-效反应曲线右移。但由Schild公式计算所得的PA2值显示受体敏感性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尾吊14d恢复7d后,大鼠股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与同步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悬吊14d后基础状态下大鼠股动脉中ERK1/2的总含量高于对照组,但磷酸化程度却低于对照组;经NE作用后,ERK1/2磷酸化程度仍低于对照组。恢复7d后,ERK1/2的总含量及磷酸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尾吊14d模拟失重后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是大鼠股动脉收缩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2.
大咯血窒息属肺科急症,是呼吸系疾病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咯血窒息的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呼吸临床尤其是急诊治疗的重要问题。本文对42例大咯血窒息病人急救效果做以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G_z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0Gz重复暴露(G值增长率1G/s,持续3min,30min后重复暴露,共3次)。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Gz组大鼠全血粘度(ηb)、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屈服应力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而血浆粕度、红细胞比积、Casson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则无明显改变;在各切变率时,ηb增加值与EAI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10Gz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学改变,全血粘度增高主要是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加引起的。  相似文献   
34.
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虽然治疗的药物和方法较多,但大多不理想,病程迁延,且易复发。笔者自制复方紫草膜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100例,取得较好疗效,总有效率为95%,现将复方紫草膜剂的制备简介如下: 1 处方组成 紫草20g、黄桕10g、生地榆10g、甘草10g、儿茶3g、米壳40g、青黛2g、当归20g、锻石膏20g、血竭10g、乳香10g、炉甘石10g、甘油2g、PVA—1246g。  相似文献   
35.
目的动物离心机的特殊操作条件,限制了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因此,仅依靠单一的动物离心机模型不能满足多层次系统研究的需要,必须建立多种模拟+Gz致意识丧失(G-LOC)的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快速下体负压(LBNP)模拟+Gz引起的意识丧失。结果发现麻醉大鼠分别在-2.67(-20mmHg)、-4.00(-30mmHg)及-5.33(-40mmHg)kPa的LBNP作用下,眼水平动脉血压迅速降低,脑电波消失的时间分别为41.33±11.48、30.67±3.88及25.67±30.45s,此时心率明显变慢(P<0.05)。恢复常压后眼水平动脉血压、心率及脑电图即迅速恢复正常,个别出现心律失常、心率减慢。结论本大鼠模型损伤小,可进行反复缺血再灌流和模拟+Gz引起的血液转移,为深入研究G-LOC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36.
对多种疾病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清 BFP 作为观察癌症的临床经过和判定疗效的指标是有价值的。对胃癌、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白血病的病情和血清 BFP 动态的观察发现,随着病情恶化,出现血清BFP 增高。尤其在临终前,多数病例可见 BFP 显著  相似文献   
37.
抗阻力锻炼对8周尾吊大鼠骨丢失的对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抗阻力锻炼对8周模拟失重大鼠骨丢失的防护效果.方法 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尾吊组(HU)、尾吊+站立组(HU+ST)、尾吊+站立抗阻力锻炼组(HU+RE).尾吊时间8周,尾吊期间锻炼组大鼠每周以65%~75%1RM进行抗阻力锻炼5 d,每天4组×12次.尾吊后分别用MicroCT和三...  相似文献   
38.
"地星"1号-60d头低位卧床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低位卧床实验是地面失重生理效应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有法国航天局、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60 d头低位卧床大型综合实验.本文概述了实验项目设置、志愿者选拔与分组、实验组织与过程控制、实验基本结果等内容,并初步讨论了大型综合医学实验的工程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对家兔股静脉壁超微结构的影响 ,了解模拟失重下股静脉血管的重塑情况。 方法 建立头低位 -2 0°倾斜的模拟失重家兔模型。 2 4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兔 ,随机分为模拟失重 2 1d组、模拟失重 10 d组和对照组 ,每组 8只。用透射电镜观察兔股静脉壁的超微结构。 结果 模拟失重组家兔股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器减少 ,线粒体溶解、消失 ;空泡变性增多并可见吞噬体 ;内弹力板变薄且有断裂 ;平滑肌层变薄 ,部分平滑肌细胞有变性 ,间质增多。模拟失重 2 1d组较模拟失重 10 d组变化更明显。 结论 在模拟失重影响下 ,家兔股静脉壁结构发生血管重塑性变化 ,呈萎缩性改变 ,模拟失重时间越长 ,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 LBNP)锻炼对21 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心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探讨LBNP提高立位耐力的机制. 方法健康男性志愿者12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 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 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后1 w k和最后1 wk,每天进行1 h, -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 利用KYD-300心功能检查仪测量卧床前坐位、卧位及卧床1, 3, 7, 10, 14及21 d的心脏泵血及收缩功能. 利用KYENG-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坐位及卧位、卧床3, 10及21 d的脑血流量. 结果与卧床前(卧位)相比,对照组心输出量(CO)及每搏输出量(SV)在3 d, 10 d ,每搏功指数(SWI)在1, 3, 7, 10, 14 d,左室射血时间在7 d,右侧大脑流入速度在3, 10,21 d显著降低(P<0.05). LBNP组右侧脑血流主峰高度和流入速度在3,10,21 d 显著降低(P<0.05). 两组间比较,LBNP组左室射血时间(LVET)在卧床3,7,14 d,主峰高度在3,21 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 结论 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及收缩功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卧床1 wk及最后1 wk进行下体负压(-4.0 kPa, 1 h*d-1)锻炼,可部分对抗头低位卧床引起的心脏功能和脑血流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