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45篇
  1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布及关节突关节应力情况,以指导其使用。方法 6具腰椎标本,测量SMIPD置入前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受力,分为7组:①空白组,②~⑦SMIPD支撑组,每组间隔2 mm。结果高度10 mm对置入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12 mm过伸时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降低关节突关节压力;14 mm降低后环及关节突关节负荷,但增大前环负荷;16~20 mm后环及关节突关节负荷显著降低,前环负荷增大。结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IPD可分担椎间盘后环及关节突关节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NIC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比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术(PODT)治疗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共39例,POIT 19例,PODT 20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等POIT优于PODT;两组术后1年Cobb角矫正丢失、神经损伤恢复无显著差异。结论 POIT对该型骨折复位效果与PODT相当,但创伤更小,其远期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3.
背景:基于三维CT数据的个性化定位导板可提高后稳定型假体关节置换的精确度,但基于三维CT扫描数据的骨性结构重建忽略了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将影响个性化截骨导板使用及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使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随机分2组进行手术,试验组58例在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完成膝关节截骨,对照组52例采用传统髓内、髓外定位方法完成膝关节截骨,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复查X射线片,并评估膝关节协会功能KSS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110例患者获得6-10个月随访,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②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③术后1个月X射线片显示,试验组术后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论设计值的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1);④试验组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K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能有效提高假体安放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该方法安全可行,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二苯乙烯苷处理2h再加入3.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作用36 h.Hoechst33342核染色检测细胞核损伤;以RT-qPCR检测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处理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ICAM-1及V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0 μmol/L浓度以内,二苯乙烯苷预孵育呈浓度依赖性降低3.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损伤加重,抑制同型半胱氨酸所致MCP-1、ICAM-1及VCAM-1 mRNA的表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二苯乙烯苷具有明显抑制同型半胱氨酸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ICAM-1、VCAM-1 mRNA表达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结合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半枝莲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已鉴定其中17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I)、对羟基苯甲醛(4-hydroxybenzaldehyde,Ⅱ)、苯甲酸(benzoic acid,Ⅲ)、胡萝卜苷(daucostero,Ⅳ)、肉桂酸(cinnamic acid,Ⅴ)、绿原酸(chlorogenic,Ⅵ)、香草酸(vanillic acid,Ⅶ)、汉黄芩素(wogonin,Ⅷ)、槲皮素(quercetin,Ⅸ)、芹菜素(apigenin,Ⅹ)、黄芩素(baicalein,Ⅺ)、柚皮素(naringenin,Ⅻ)、木犀草素(luteolin,ⅩⅢ)、野黄芩苷(scutellarin,ⅩⅣ)、黄芩苷(baicalin,ⅩⅤ)、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ilin-7-O-β-D-glucopyranoside,Ⅹ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ⅩⅦ).结论 化合物Ⅲ、Ⅴ~Ⅶ、Ⅸ、Ⅹ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6.
孙得峰  孙敬勇  范惠霞  姚庆强 《中草药》2014,45(10):1491-1495
C21甾体苷类由于其具有抗肿瘤和免疫抑制等生物活性,近年来备受关注。该类化合物在萝藦科植物(Asclepiadaceae)中分布最为广泛。综述近年来萝藦科植物C21甾体苷类的植物来源,C21甾体苷的骨架结构、波谱特征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C21甾体苷类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7.
李涛  白虹  仲浩  邓志鹏  杜勇  姚庆强 《中草药》2014,45(6):749-754
目的 对毛果一枝黄花Solidago virgaurea全草的化学成分和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ELISA法对得到的苯甲酸苄酯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研究。结果 从毛果一枝黄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氧基苯甲醇-2-甲氧基-6-羟基苯甲酸酯(1)、2′-甲氧基苯甲醇-2, 6-二甲氧基苯甲酸酯(2)、毛果一枝黄花素(3)、十六烷酸(4)、水杨酸(5)、对羟基苯甲酸(6)、毛果一枝黄花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芦丁(9)。结论 化合物3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6为首次从一枝黄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细胞RAW 264.7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具有抑制作用,而化合物7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8.
研究刺五加注射液中3个活性成分,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及异嗪皮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并与相应单体分别经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比较。将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静脉注射给予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及相当剂量的刺五加注射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及异嗪皮啶的浓度并采用DAS 2.0 数据处理软件及SPSS 17.0 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及比较。静脉给药后,3种单体成分与刺五加注射液主要药动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血浆清除率(CL)、消除半衰期(t1/2)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刺五加注射液中紫丁香苷AUC较单体给药组明显增大,CL较单体给药组明显减小;刺五加苷E的AUC较单体给药组明显减小,CL较单体给药组明显增大;注射液中异嗪皮啶较单体给药组t1/2延长。可见与单体给药相比,刺五加注射液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及异嗪皮啶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存在差异。刺五加注射液中的其他共存成分可能对单个有效成分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9.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70.
目的建立了检测黄芩苷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黄芩苷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极反应机理,以差示脉冲伏安法建立了检测黄芩苷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结果在优化的条件下,电化学信号强度电流值I与黄芩苷浓度在1×10-9~5×10-7mol.L-1和6×10-7~5×10-6mol.L-1范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6和0.9934。该方法的黄芩苷浓度检出限为1×10-10mol.L-1,平行测定6次得RSD为1.04%,回收率为98.0~102.0%。结论利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分析法,建立了测定黄酮类药物黄芩苷的含量新方法,并应用于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提取物(黄芩苷计)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