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患者刘××,女,55岁。4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包块约小指头大小,1年前右乳肿块长大并发现右腋窝肿块,8月前在当地医院行右腋窝肿块切除,未送病检。术后不久右乳肿块迅速长大,右腋窝再次出现肿块,于1995年10月9日入院。查体见在乳肿块约5cm×4cm,表面皮肤有明显橘皮样改变,乳头内陷,右腋窝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约4cm×3cm大小,活动度差;左乳腺内未扪及肿块;左腋窝可扪及两枚淋巴结,其直径各约1.5cm。B超未见肝占位病变,胸片未见异常。行右乳癌简化根治大(Ⅰ式),左腋窝淋巴结局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侧孔腺单纯癌双侧腋窝淋巴…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幽门管癌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56例幽门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本组起病年龄≥40岁者占96%(54/56)。其中≥50岁者占71%(40/56),病程1—3年者占89%(50/56)。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5%(18/52),胃肠钡餐均误诊(0/12)。以局部肿块为表现者20例,术中均获正确诊断;以慢性溃疡瘢痕为表现者36例,除8例术前确诊外,余均误诊为良性溃疡,术后PTNM分期为T1/2占83%(30/36),N0占78%(28/36),M0为100%(36/36)。结论:胃镜和胃肠钡餐对幽门管癌的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内镜可望提高术前检出率.术中宜常规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索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比值(LMR)与局部进展 期直肠癌(LARC)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 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手术的368 例LAR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NLR、LMR 作为观察指标,同时观 察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临床分期、淋巴结分期、分化程度、血管受侵、术中出血量、肛门排 气排便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NLR、术后NLR、术后NLR/ 术前NLR、 术后LMR、术后LMR/ 术前LMR、术中出血量、年龄及BMI 与吻合口漏相关(P <0.05),而性别、术前 LMR、临床分期、淋巴结分期、分化程度、血管受侵、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与术后吻合口漏无 关(P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NLR、术后NLR、术后NLR/ 术前NLR、年龄及BMI 是LARC 根治 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术前NLR、术后NLR、术后NLR/ 术前NLR、年龄 及BMI 是LARC 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术前NLR ≥ 6.34 时,提示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 更高。  相似文献   
84.
85.
组织因子与肿瘤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 (TF)是凝血因子 / a的细胞膜受体 ,在肿瘤组织中可广泛表达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间质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TF是一种多功能生物分子 ,其胞外区主要与凝血功能有关而胞内区与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关 ,两者均参与肿瘤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TF活性与病人预后有显著相关 ,测定尿 TF可作简便、有效的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结直肠癌术后预防及治疗LDVT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154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排除标准剔除4例,最终纳入150例。根据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LDVT分为血栓组(41例)和非血栓组(1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白细胞、D-二聚体(D-D)、脉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凝血指标、术中失血量、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型、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63岁[O^R =2.823(95% CI:1.047,7.616)]、术前合并基础疾病[O^R =3.561(95% CI:1.348,9.406)]、术后并发症[O^R =8.739(95% CI:2.498,30.575)]、D-D[O^R =1.185(95% CI:1.012,1.387)]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的发生率高,年龄≥ 63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