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NKI等国内外大型专业数据库及相关儿科学杂志,初筛文献,经全文浏览确定最终纳入文献。通过Meta分析,比较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退热时间、CR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无反应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初筛得到22篇文献,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7篇将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用于川崎病的初始治疗,4篇将糖皮质激素用于对丙球无反应患儿的治疗即追加治疗。经Meta分析,①追加治疗组、激素联合初始治疗组急性期、治疗1个月随访后与丙球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热程比较:激素原发治疗组比丙球组热退时问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无反应率的比较;在川崎病原发治疗时,激素联合丙球与单用丙球相比,治疗的无反应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激素联合丙球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或追加治疗时,与常规丙球治疗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方面无差异.且可缩短热程,使炎症指标(CRP)下降更快,并可降低治疗无反应率或需丙球再治疗率。目前仍无单独应用激素作为川崎病初始治疗的依据,但对耐丙球或高危川崎病患儿可选择性慎用。要进一步验征激素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12.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学表现。方法选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08年82例疑有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82例研究对象为60例女性,22例男性(平均年龄56.67±11.79岁),所有活检淋巴结均未可触及明显结节(淋巴结短轴小于1.5cm)。结果82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其中4例(4.9%)性质不明,良性43例(52.4%),疑为恶性4例(4.9%),恶性病变31例(37.8%)。20例囊性淋巴结均为恶性病变,患者随后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病理诊断均为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超声检查并不能精确无误的区分良恶性病变,然而超声学征象可协助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的施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可合并颈部囊性淋巴结转移,此类患者病变性质需采用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213.
丁胜  周云  吕海涛  冯星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2):144-144,F0003,F0004
实施激励机制是是促进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加快实现科教兴院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强调在科研管理中应着重实施正激励机制,同时要合理、适度运用负激励手段,将两者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医院科研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14.
实施激励机制是是促进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加快实现科教兴院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强调在科研管理中应着重实施正激励机制,同时要合理、适度运用负激励手段,将两者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医院科研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及微管相关蛋白LC3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初步证实自体吞噬(autophagy)参与了大鼠阿霉素心肌病的发病,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阿霉素(ADR)组、阿霉素(ADR)+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阿霉素心肌病模型,电镜观察自噬体形态及数量,检测心肌组织中Beclin-1含量及LC3含量。结果ADR组大鼠心肌组织自噬体的数量较对照组及ADR+3-MA组增多;ADR组心肌组织中Beclin-1水平及LC3含量均较对照组及ADR+3-MA组增高。结论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阿霉素心肌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