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5岁,因左眼红痛伴视力下降1天,于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并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01。右眼结膜充血不明显,角膜轻度水肿,前房略浅,瞳孔中大,欠圆,颞侧移位,虹膜后粘连,晶状体灰白色混浊、半脱位,余窥不清;左眼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前房略浅,瞳孔圆,直径约为3 mm,余窥不清。双眼球水平震颤。眼压:右眼36 mmHg,左眼71 mmHg。眼前节检查:双眼前节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彩超提示:双眼玻璃体内可探及团条状回声,不与球壁相连,同时可见自视盘与颞侧偏下方周边球壁相连的条索状回声,其上可见与视网膜动静脉频谱相同的血流信号,动度不明显,右眼球壁骨化,眼轴缩短。OCT 显示:左眼可见与视盘相连的高耸的条索状绿色反射信号,其内无反射信号。UBM 提示:右眼前房深度约1.69 mm,虹膜薄变,根部与角膜后表面紧密相贴,晶状体前表面回声欠完整,睫状体显示欠清晰;左眼前房深度约0.99 mm,虹膜根部膨隆,完全与房角结构相贴遮挡巩膜突,睫状体未见明显异常。彩色眼底照像显示:左眼自视乳头起有一灰白色实质卷起的束状物,稍斜向下伸向颞侧锯齿缘,皱襞内可见多条视网膜血管随皱襞起伏。诊断:双眼青光眼,双眼先天性视网膜皱襞,双眼球震颤,右眼球萎缩,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右眼晶状体半脱位。入院后予以布林佐胺、毛果芸香碱、马来酸噻吗洛尔、曲伏前列腺素等滴眼液滴眼,以及乙酰唑胺片、甘露醇等协同降眼压,后行左眼小梁切除术联合虹膜根切术,术后左眼视力0.04,结膜轻度充血,巩膜滤过好,角膜清,前房深度适中,瞳孔散大,上方虹膜根切可见,眼压20 mmHg。  相似文献   
12.
正常瞳孔对突然增加的射入光的反应是先缩小随即散大,缩小和散大的幅度取决于剌激光的强度。当以一定强度的光分别照射双眼时,如一眼的初始瞳孔较大和/或瞳孔收缩幅度小、速度慢,说明该眼有RAPD(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存在。RAPD发生于传入瞳孔径路的单侧或双侧不均匀的传导缺陷,对RAPD的检查和测定在神经眼科学中非常重要,本文就RAPD的测量方法、原理及眼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早期倍频Nd:YAG(532)固体激光器治疗的疗效,早期BRVO患者70只眼根据光凝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光凝组和晚期光凝组,观察12-18月。  相似文献   
14.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激光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应用倍频Nd:YAG固体激光器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结果显示:激光治疗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但可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并对激光治疗机理、适应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原艳波  王康孙 《眼科》1998,7(1):32-34
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象技术对1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视多膜中央动、静脉的血流测定,并选择10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患眼的视网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加速度(A),平均视网膜中央静脉以速(CRV)较对侧健肯和正常对照明显降低,而且CRV较PSV降低明显,提示CRV的测量可能在鉴别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以及预测新生血管并发症的产生方面有一定意  相似文献   
16.
2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口服直接血管扩张剂-消心痛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视网膜血管的管径改变,结果显示:治疗后视网膜血管明显扩张,以静脉扩张明显,揭示消心痛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常将高于-6.00D且眼轴长度≥26.5 mm的近视称为高度近视,当眼底出现漆样裂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改变[1],就称之为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有研究表明,人群中PM患病率约0.9%~3.1%,而发生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secondary to pathological myopia,PM-CNV)约占5.2%~11.3%[2].PM-CNV发病年龄主要在50岁以下[3],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下,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引起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最后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PM-CNV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机械牵拉作用、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遗传学因素是当前PM-CNV发病机制的主要三大理论[4].随着眼轴的不断延长,PM患者的脉络膜和视网膜也不断的变薄,过度牵拉后Bruch膜会出现裂纹,随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或神经神经上皮层下被穿出裂纹的Bruch膜侵入,即产生CNV.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纳米粒滴眼液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应用不同处理因素干预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RAPA纳米粒滴眼液能明显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并能使植片CD4 和CD8 T淋巴细胞表达时间延后。RAPA纳米粒滴眼液组植片中IL-2始终表达,而VEGF表达在14d开始被抑制。结论RAPA纳米粒滴眼液能延长高危角膜移植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结膜干燥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膜干燥症又称干眼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我们对我院门诊诊治的120例老年干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中青年患者比较,旨在探讨老年干眼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1],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2].研究表明因糖尿病致盲的患者中大约有86%是由于DR引起的,因此如何治疗DR十分重要[3].视网膜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是导致DR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控制血糖水平、激光光凝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方法治疗DR,但这些治疗都有局限性且复发率较高,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未能针对DR的致病基因进行治疗.而且有研究表明,在猴子眼内,抗VEGF治疗能改变正常的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减少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导致缺血缺氧,有诱发致盲的风险[4].因此,从基础基因水平探究DR的发病机制,将更加有利于研究人员发现DR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