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CD18的表达,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ACS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增加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多种分叉病变的治疗焦点仍然在于最佳置入方法是单支架置入还是双支架置入。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与即兴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于2006—08/2007—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 对象:入选62例真性分叉病变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测分支血管直径〉2.0mm)。其中32例患者接受即兴支架置入治疗,30例患者接受双对吻挤压技术治疗。 方法: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所置入支架均选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即兴支架组主支常规置入支架,如果球囊对吻后分支仍然有大于50%残余狭窄或有影响前向血流的夹层出现则根据术者经验采取T支架、Culotte支架或Reverse crush支架术。双对吻挤压组按常规置入支架。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及置入后6-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终点为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冠状动脉造影测得支架置入后即刻双对吻挤压组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即兴支架组(P〈0.01),同时双对吻挤压组残余狭窄度显著小于即兴支架组(P〈0.01)。6-9个月造影随访结束,双对吻挤压组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大于即兴支架组(P〈0.01),残余狭窄度小于即兴支架组(P〈0.01)。即兴支架组晚期管径丢失较双对吻挤压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年随访期间双对吻挤压组发生1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即兴支架组发生4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P〉0.05)。 结论:双对吻挤压与即兴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由于双对吻挤压可以有效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故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选择素、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将6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血栓组(28例)和非血栓组(32例)。20例体检健康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研究组外周血P选择素、D-二聚体、Hcy、hs-CR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大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和对照组(P0.05);无血栓组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组、无血栓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DVT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3.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7。结论 P选择素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脑卒中后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以原发性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破坏及淋巴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常与干燥综合征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1]。临床上表现为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随着胆小管破坏、增生、纤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安装的争论,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腔和双腔永久人工起搏器的选择。方法 2009年1-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118例选择单腔起搏器,93例选择双腔起搏器,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单腔起搏器组患者年龄较大,尤其是80岁以上的年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起搏器组房颤患者比例较大(P〈0.05);单腔起搏组以房室传导阻滞者较多;单腔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内径较双腔起搏器组大(P〈0.05);单腔起搏器组心室的阈值较高(P〈0.05),阻抗较低(P〈0.05);单腔起搏器组选择右室流出道较多(P〈0.05)。结论单腔起搏器在高龄、房颤患者中仍是一种可接受的有效的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CRP水平及CRP 1059G/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156例单纯T2DM(T2DM组)、114例T2DM合并IS患者(T2DM+IS组)和149例健康对照者(NC组)CRP 1059G/C位点的基因型,同时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 T2DM、T2DM合并脑卒中患者的CRP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CRP 1059G/C多态性不影响血清CRP水平.结论 血清CRP浓度升高可预测T2DM并发脑卒中,而CRP 1059G/C多态性与T2DM并发脑卒中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血清叶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资料齐全的86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浓度。对支架术后两组血清叶酸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吸烟、合并糖尿病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再狭窄者(P<0.01),再狭窄组血清叶酸明显低于非再狭窄组(P<0.05)。结论资料提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对支架的再狭窄无明显影响,吸烟、糖尿病患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支架内再狭窄者叶酸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癌胚抗原(CEA)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胃癌、胃溃疡患者及健康者各50例,采用放免法检测其空腹血清M-CSF、CEA并加以比较,胃癌者于术后30d再次检测M—CSF、CEA,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清M—CSF、CEA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及对照组(P均〈0.01);胃癌组术后和术前相比,M-CSF、CEA含量明显下降(P〈0.01)。胃癌组血清M—CSF阳性率40.O%,血清CEA阳性率22.0%,M—CSF+CEA阳性率76.9%。M—CSF、CEA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率和准确率均高于M—CSF或CEA单项指标的检测(P均〈0.05)。结论M-CSF和CEA与肿瘤生长有关,对于监测病情、预测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血清M—CSF、CEA水平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CSF、CEA、CA72-4与早期胃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序贯筛选法,包括问卷调查,筛查可疑人群后进行M—CSF、CEA、CA72-4检测,进一步筛选出高度危险、可疑、低度危险三类人群,并对高度危险及可疑人群进行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本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胃癌的检出率为67/10万,男女之比为5:1,早期胃癌占胃癌的检出率为66.6%。2.CEA、CA72-4值在低度危险组、可疑人群组、高度危险组结果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与胃癌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CEA、CA72-4检测胃癌具有一定意义。M-CSF值在低度危险组、可疑人群组、高度危险组组结果比较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胃癌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M-CSF检测胃癌具有一定意义。结论M-CSF、CEA、CA72-4检测可提高对早期胃癌检出率,M—CSF检测胃癌具有一定意义,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方法。方法对206例大于60岁的老年人出血病因,伴随疾病,诊治进行分析。结果糜烂性胃炎51例,胃溃疡43例,十二指肠溃疡33例,食道贲门癌6例,胃癌29例,食管溃疡12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9例,贲门黏膜撕裂症8例,吻合口溃疡7例,Dieulafoy病7例。结论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病因多,病情复杂,不能以症状体征作为依据,应尽早行胃镜检查针对病因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