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以血供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的方法治疗。所用组织瓣包括:椎旁肌推进肌瓣4例,胸腰筋膜瓣1例,背阔肌肌瓣1例,椎旁肌推进肌瓣联合胸腰筋膜瓣1例。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8个月。随访期间,有内植物的4例患者中,除1例腰椎融合的患者因术后感染复发而拆除内固定外,其余3例成功保留内植物。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背阔肌转位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但供区皮瓣下出现积液,经过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5例创面获得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血肿、积液及伤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滴抗生素,并以邻近组织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2.
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分期治疗的14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4岁。根据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开放性骨折Ⅲ级(Fr.OⅢ)10例,Ⅳ级(Fr.OⅣ)2例,闭合性骨折Ⅲ级(Fr.CⅢ)2例。所有患者在我院进行首次手术,先评估创伤情况,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Ⅰ期彻底清创。存在动脉断裂者先吻合血管,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先VSD覆盖创面,Ⅱ期行软组织修复重建手术,骨折不稳定者改用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9个月,均保肢成功,无一例发生骨髓炎,肢体功能良好。除1例Fr.OⅣ型骨折经历2次清创后行游离皮瓣移植外,其余均未超过2次手术,创面最终全部愈合。2例伤后9个月出现骨不连,再次清创植骨后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5~15个月。结论:肢体严重创伤常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感染以及肢残发生率高,应用伤害控制论分期治疗,最大限度减少软组织进一步损伤,有益于保肢治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反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是目前临床难题。通过在沿用传统疗法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总结,临床对骨髓炎治疗有了革新性的提高与改变:应用现代骨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对骨髓炎病灶根治性清创;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复合组织瓣转移或移植,为组织缺损的修复及无张力闭合创口提供保障;并结合植骨、局部抗生素应用及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并探讨采用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u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5~64(47.94±6.23)岁;病程9~23(15.68±6.23)个月。病灶部位:胫骨18例,跟骨12例。致伤原因:摔伤12例,车祸伤9例,坠落伤9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8例。存在内固定13例。22例存在窦道,8例存在一定范围的软组织缺损伴骨及内固定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8.2 cm×12.3 cm;10例存在骨缺损,缺损范围0.5~3.4 cm;所有患者窦道或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MRSA。所有病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病灶处植入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同时在围手术期静滴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术后从抗生素使用时间,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指标,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骨质愈合、皮瓣成活、关节功能等情况以及根据McKee等骨髓炎治愈标准进行定期随访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6(4.23±0.76)年,均未出现骨髓炎复发情况,实现了骨折愈合、感染控制、创面愈合、功能恢复。结论: 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益气托毒法治疗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疗效。方法 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创面清洁换药,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组患者再予以益气养血,扶正托毒之法化裁治之。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46例患者创面均愈合,但治疗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患者一般情况改善明显。结论 益气托毒法治疗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骨搬移时间2~19个月,平均7.4个月;骨缺损长度4~12 cm,平均7.3 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骨搬移,搬移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搬移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骨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是否存在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对合端不愈合以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但出现多种骨性愈合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骨搬移过程中发生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3例,对合端不愈合17例,发生搬移间隙骨折5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时发生骨折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骨折4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12例,良16例,中3例,差7例;功能结果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结论:骨搬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同时应细致操作,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创面,肌瓣表面行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肌瓣存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9个月采用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肌瓣顺利成活,无坏死。切口Ⅰ期愈合13例,术后裂开2例,经换药治疗后愈合。15例获得随访,时间9~30(20.6±8.3)个月。术后感染无复发,肌瓣质地好,皮肤色泽与受区相似,外形良好。参考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优13例,良2例。术后9个月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临床评分为83.3±7.8,功能评分为86.3±10.4。结论: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62岁,因发现左侧枕颈部肿块30年,声音嘶哑1个月于2018年2月20日入院。30年来肿块缓慢增大,无明显疼痛及其他不适。入我院前1个月因声音嘶哑于外院就诊,考虑甲状腺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癌。术后1个月伴左耳听力下降,偶有喝水呛咳,无明显吞咽困难,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良好,胸腹未见明显异常。左侧枕颈部后外侧有一约5 cm包块,边界欠清,质韧,推之不移,无明显压痛,无明显波动感。颈椎屈伸活动轻度受限。鼻唇沟对称,伸舌左偏,左耳听力减弱。四肢肌力、肌张力及反射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