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头部、上肢和躯干等部位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频率通常为4~12 Hz。目前,中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笔者(除通讯作者)跟随导师何兴伟教授从温阳通督立法,以温针灸为主配合中药治愈特发性震颤1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从补肾通督论治颈椎病的机理。方法:通过对颈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颈椎病发病的物质基础与颈项部的皮肉筋脉柱骨及与之相关的脑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肾气亏虚、筋骨劳损、寒湿痹阻是颈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阳亏虚、脉络瘀阻是颈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结论:从补肾通督论治颈椎病具有确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4.
25.
探讨从刺营论治喉痹的机制.通过对喉痹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喉痹发病的病机关键是热毒壅滞、痰火郁结,而咽喉局部脉络闭阻是喉痹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因咽喉部有多条经络循行,故咽喉与脏腑经络构成密切联系,当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均可致邪毒壅滞、痰瘀闭阻咽喉脉络而发病.在临床上,通过咽喉局部刺营或配合循经取穴刺营治疗,可疏通脉络、逐邪外出、解毒消肿、化痰祛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通利咽喉之目的.刺营法是治疗喉痹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从醒神通督立法,以艾条温针灸为主治疗中风病吞咽障碍,并与普通针刺治疗该病相比较,以观察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病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艾条温针灸组(观察组)和普通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15日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分及中风病疗效评定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艾条温针灸为主治疗中风病吞咽障碍,其立法切中病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7.
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脑局部循环障碍,引起以智力障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往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负担。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智力和运动功能障碍,已成为当代针灸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采用通督醒神针刺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针治面神经麻痹应否配用激素探讨(附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简称面神经麻痹 )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用激素、扩血管药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面神经水肿、炎症[1] ;现代中医临床则多以针刺治疗为主 ,通常能取得较满意疗效 [2 ]。但目前临床上却有不少中医师在治疗该病时不用激素 [2 ] ,或认为激素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减弱了针刺效应而主张不用激素。针对这些观点 ,现结合 68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情况 ,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本文收治的 68例患者 ,突尼斯人 38例 ,住院病人 2 0例 ,门诊病人 1 8例 ;中国人 30例 ,住院病人 9…  相似文献   
29.
30.
本文论述了何兴伟教授结合脑髓神机理论对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病机辨析及诊疗思路与方法。何兴伟教授认为,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病位在督脉(脊髓)、肾和膀胱;病机分虚实,虚证以肾阳亏虚或肾气不足,实证为有形之邪阻滞尿道,督脉(脊髓)受损或闭阻则为该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膀胱功能的调控依赖于阳气运行和脑髓神机运转。临证应从温阳通督、益气补肾、填精益髓立法,治疗需针灸、中药并重,并注重心理疏导、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