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狄桦  杜红根  汪凡  吕亚婷  丁忠祥  朱博文 《浙江医学》2019,41(24):2611-2615
目的探索推拿结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脑功能的变化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定临床康复疗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脑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手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均P<0.01),且研究组的Fugl-Meyer手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右侧小脑山顶、左侧小脑后叶等区域低频振幅(ALFF)值减弱,右侧额上回、右侧补充运动区以及右侧中央前回等区域ALFF值运动区增高。且研究组在差异脑区中呈抑制与兴奋共存的现象。多个脑区皆呈现了连接功能增强或减弱的改变。结论推拿结合康复疗法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手功能障碍。推拿可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双侧小脑功能的网络连接,可能通过记忆、情绪、高级认知功能区从运动-学习模式的影响来帮助卒中后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同侧脑区的运动功能激活对手功能的恢复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术后不同时间段双能量CT(DECT)在鉴别脑出血转化及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不同时间段经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后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比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AIS进行EVT,并于术后即刻(术后0~3 h)和术后24 h[术后(24±6) h]均进行DECT扫描的患者200例,获得混合能量图[MIX相,模拟单能CT(SECT)]、虚拟平扫图像(VNC)和碘叠加图像(IOM),并将其诊断结果(出血转化、单纯对比剂外渗)与术后2~7 d头部SECT的最终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EVT术后即刻和24 h两个时间段DECT检查分别改变了20.5%(41/200)和9.5%(19/200)模拟SECT对于出血转化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02)。术后即刻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34.0%(33/97),特异度为100.0%(103/103),阳性预测值为100.0%(33/33),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成人重症甲型H1N1病毒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重症甲型H1N1病毒肺部感染的成人患者的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胸部平片或CT表现为双侧磨玻璃样阴影2例,双侧实变2例,弥漫性磨玻璃样阴影及实变同时存在8例.病灶分布在肺外围6例,既分布在肺外围又分布在中央区域6例.结论 重症甲型H1N1病毒成人患者肺部影像最常见的表现是双肺外围的弥漫性的磨玻璃样阴影和实变.  相似文献   
75.
Z-ATCM在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中的应用和防护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薄层扫描和多期重复扫描的广泛应用,使得受检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增加及其潜在危害性也受到更广泛的关注[1-2].本研究通过对2种不同管电流调节技术所获得的肝脏CT影像质量和射线剂量的比较研究,以探讨在MSCT肝脏多期检查中应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Z-ATCM)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结果:DWI图、DCavg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可清楚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FA值分别为(0.481,0.284)×10-4mm2/s,边缘区FA值分别为(0.473,0.306)×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FA值与超急性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分别为(4.207,4.924)×10-4mm2/s,边缘区DCavg值分别为(5.805,5.420)×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与超急性脑梗死组DCavg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DTI技术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脑肿瘤患者认知异常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方法选择19例脑肿瘤患者为脑肿瘤组,23例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完成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检查,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方法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进行局部一致性影像(ReHo)、低频振幅影像(ALFF)处理,通过RESTPLUS软件分析脑肿瘤组与对照组ReHo值、ALFF值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肿瘤组双侧额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海马旁回、右侧前扣带回ALFF值均明显升高(均P<0.01);中脑、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顶上回、双侧额下回、双侧辅助运动区ReHo值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脑肿瘤患者在额叶、颞叶、边缘系统及辅助运动区存在着一系列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变化,激活的区域与目前对该脑区认知功能的研究基本符合,且以双侧大脑半球改变为多。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单扇区重建算法改善高心率患者非预期自由呼吸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3月1日~8月31日期间,行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发生非预期自由呼吸的31例心率大于65次/min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31例患者的CT原始数据均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多扇区重建算法进行CT容积数据重建。由两名心血管放射医师以优(1分)、良(2分)、差(3分)3个等级独立评价每个病例的15个冠状动脉节段和左、右肺血管的图像质量。比较两种重建算法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结果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图像质量可诊断(优+良)的冠脉节段占97.9%,相比较于多扇区重建算法69.5%的可诊断率,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间肺血管的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单扇区重建组的信噪比显著低于多扇区重建组(14.0±3.4.比17.6±4.2,P0.001)。两种重建方法的对比噪声比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初段、中段和末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扇区重建技术可以改善非预期自由呼吸病例的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9.
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术前介入治疗的策略和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术前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比较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和栓塞治疗2种介入方法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1998年6月至2009年4月间,31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介入治疗,根据患者造影情况,分别采用经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和经导管栓塞治疗.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对手术的影响,比较2种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和复发率.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软件使用SPSS11.0.结果 31例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治疗,垂体后叶素灌注组和栓塞组的术后止血率分别为69.2%(9/13)、94.4%(17/18),复发率分别为4/9、23.7%(4/17).31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其中择期手术20例,未出现手术和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患者.结论 术前介入治疗能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提供的手术机会,使部分急症手术变为择期手术,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胰管结石的CT值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156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碎石后结石残留的大小分为完全碎石组(n=97)与不完全碎石组(n=59),比较两组患者结石的CT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最大横截面的周长。通过ROC曲线确定各指标的最佳截止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结果 完全碎石组治疗前结石周长[(4.23±1.87)cm vs (6.21±2.51)cm,P<0.001],CT最大值[(1 173.79±423.37)Hu vs (1 511.81±447.60)Hu,P<0.001]、最小值[(560.97±275.41)Hu vs (831.59±374.64)Hu,P<0.001]、平均值[(900.19±356.22)Hu vs (1 153.93±371.29)Hu,P<0.001]均小于不完全碎石组,完全碎石组ESWL治疗次数及首次ESWL冲击次数均少于不完全碎石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