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89篇
  免费   3770篇
  国内免费   2475篇
耳鼻咽喉   382篇
儿科学   581篇
妇产科学   129篇
基础医学   1996篇
口腔科学   577篇
临床医学   4310篇
内科学   2685篇
皮肤病学   337篇
神经病学   857篇
特种医学   1500篇
外科学   3411篇
综合类   9996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3923篇
眼科学   520篇
药学   4716篇
  59篇
中国医学   4028篇
肿瘤学   1617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535篇
  2022年   1241篇
  2021年   1632篇
  2020年   1406篇
  2019年   674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1069篇
  2016年   789篇
  2015年   1417篇
  2014年   1892篇
  2013年   2347篇
  2012年   3228篇
  2011年   3431篇
  2010年   3252篇
  2009年   2790篇
  2008年   2842篇
  2007年   2699篇
  2006年   2404篇
  2005年   1916篇
  2004年   1343篇
  2003年   1060篇
  2002年   820篇
  2001年   797篇
  2000年   601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35%的男性和15%的女性存在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随着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低HDL-C血症的发生也在增加。它与心肌梗死、卒中、猝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严重的早发冠心病的发生高度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大约63%存在低HDL-C血症。病例对照和前瞻性观察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证实低H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3.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45例体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5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包括平片式修补Lichtenstein术12例、疝环充填式Rutkow术31例及经腹股沟切口Kugel腹股沟疝修补术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45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无切口感染和排异反应,无术后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门诊随访,未见复发。 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4.
人参根总皂甙对热应激小鼠免疫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在45℃高温环境15 min.末梢血T淋巴细胞百分数和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数均下降.血清皮质酮升高。应激前15 min lP人参根总皂甙(GRS)50、100 mg·kg~(-1)可防止末梢血T淋巴细胞百分数的降低,但不能抑制血清皮质酮的升高。GRS50mg·kg~(-1)ip可防止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数的降低。GRS50 mg·kg~(-1)、利血平0.5 mg·kg~(-1)或水杨酸毒扁豆碱0.3 mg·kg~(-1)ip均可消除热应激对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离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免疫血清识别的成虫抗原 (AWA)中的特异蛋白带 ,为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提供新的抗原分子。方法 :免疫印迹法分析AWA的特异蛋白带 ,电泳层析法分离靶抗原。结果 :获得了感染血清和免疫血清识别的 6 7kD蛋白。结论 :电泳层析法是一种分离血吸虫抗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食管癌放疗中二次模拟定位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中间再次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我院放疗科自1998年10月-2001年3月对356例食管癌患者行单纯放疗或放疗加化疗,356例患者照射全过程都进行二次模拟定位(第一次模拟定位后照射30-40GY/15-20次后进行第2次模拟定位)。比较分析前后二次模拟定位靶中心移位的情况。结果;靶中心移位<0.5cm为157例,移位0.5-1.0cm为130例,移位>1.0cm为69例。全部靶中心移位达55.90%。食管肿瘤长度<5cm靶中心移位27例,5-8cm移位117例,病变长度>8cm移位55例,P<0.05;食管肿瘤发生于颈段,上胸段靶中心移位25例,而中、下段食管移位174例,P<0.01。结论:食管肿瘤外照射达到一定剂量时,靶中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肿瘤长度越长靶中心移位会更明显, 肿瘤位置越小,移位亦显著。因此,我们对食管癌患者放疗全过程必需进行2到3次定位,这样才能保证靶中心的精确度,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讨局部麻醉和模拟定位机引导在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的射频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采用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皮穿刺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46例。CT显示条索状瘢痕残余ll例,空洞形成或直径缩小32例,无变化1例,增大2例。治疗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内热感及短时间内可以忍受的疼痛感。并发症包括气胸7例、皮下气肿5例、发热24例、咯血13例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集束巨能刀射频治疗周围型肺癌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直径〈3cm的肿瘤。局部麻醉配合全身止痛药物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治疗中的疼痛问题,与全麻相比还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的优势;对于周围型肺癌,模拟定位机引导经皮穿刺定位与CT引导相比,同样准确、安全,但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58.
社会能力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编制社会能力评定量表并检测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在全国五大行政区用社会能力评定量表评估1605例正常人(男性814名,女性791名),分析量表的信效度。结果: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92,三个分量表的d系数为0.81~0.88;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0.87,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量表评分者信度为0.91~0.9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0.49-0.80,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6~0.89,通过因子分析,证实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全量表总分和职业能力得分与被试单位提供的实际社会能力评分呈高度相关,与韦氏智商呈中低度相关。结论:量表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索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佳方法。方法采用足底深支或(和)第1跖背动脉逆行足背岛状皮瓣对6例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性修复,软组织缺损最大面积8cm×6cm,术后随访1~4年,足部功能与外观均较满意。结论足底深支或(和)第1跖背动脉逆行足背岛状皮瓣血管解剖比较恒定,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远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0.
固定桥桥体龈底形态对接触区黏膜微生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烤瓷桥桥体龈端不同形态设计对牙槽嵴顶黏膜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对60例磨牙烤瓷修复的患者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和计算机鉴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桥体龈端接触区细菌附着量和种类与牙体预备前相比,均有增多。其中,改良鞍式和改良盖嵴式桥体龈端接触区细菌附着量和细菌种类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舟底式桥体龈端接触区细菌附着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用3个月后,各组链球菌和奈瑟菌的组成比例变化与牙体预备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类细菌组成比例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对桥体底黏膜微生态的影响考虑,烤瓷桥舟底式桥体优于改良鞍式和改良盖嵴式桥体,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磨牙桥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