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58篇
  免费   5039篇
  国内免费   3269篇
耳鼻咽喉   358篇
儿科学   597篇
妇产科学   397篇
基础医学   4489篇
口腔科学   809篇
临床医学   6545篇
内科学   5677篇
皮肤病学   554篇
神经病学   1801篇
特种医学   21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5195篇
综合类   11022篇
现状与发展   27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4503篇
眼科学   922篇
药学   5488篇
  62篇
中国医学   3762篇
肿瘤学   3082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711篇
  2022年   1550篇
  2021年   2524篇
  2020年   2004篇
  2019年   1479篇
  2018年   1469篇
  2017年   1568篇
  2016年   1368篇
  2015年   2092篇
  2014年   2833篇
  2013年   2938篇
  2012年   4264篇
  2011年   4397篇
  2010年   3365篇
  2009年   2971篇
  2008年   3159篇
  2007年   3193篇
  2006年   2878篇
  2005年   2521篇
  2004年   1648篇
  2003年   1602篇
  2002年   1346篇
  2001年   1162篇
  2000年   1029篇
  1999年   739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268篇
  1995年   273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借助互联网优势将PBL和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器官移植本科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48名同等学历临床实习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名),试验组借助互联网平台结合PBL,CBL的教学模式相教学,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模式教学;教学以闭卷考试,操作考核,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同学的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教师对学员总体评价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同学认为此种教学方法更加利于各学科知识衔接,知识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结论借助互联网优势将PBL和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用于器官移植科的本科教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小柴胡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小柴胡汤的可能活性化合物及其潜在治疗靶标,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取与A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筛选出小柴胡汤可能的靶点;对交集靶点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PPI)网络,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诱导PC12细胞制备AD细胞模型,以小柴胡汤干预处理后,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膜电位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荧光免疫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 小柴胡汤共收集到190个化学成分和41个AD相关靶点,包括丁子香萜,槲皮素,小檗碱,原卟啉,24-Ethylcholest-4-en-3-one,β-D-呋喃核糖苷等关键化合物及Sigma非阿片类细胞内受体1(SIGMAR1),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EK1),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6(PTPN6),蛋白激酶C(PRKCH),核转录因子κB激酶亚单位β抑制蛋白(IKBKB),组织蛋白酶D(CTS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ax,Bcl-2样蛋白1(Bcl-2L1)等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获得302个条目(P<0.05),主要与调控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KEGG通路富集获得相关通路73条(P<0.05),涉及的主要通路和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凋亡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等。细胞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率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Bcl-2/Bax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细胞活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升高,Bcl-2/Bax上调,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小柴胡汤治疗AD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阐释其物质基础和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变化与所处年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卡特尔人格问卷(16PF)对浙江农林大学健康管理专业大一至大三104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前后测评。结果①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变异的人格因子一年级有:C(t=2.079,P<0.05)、E(t=-3.606,P<0.01)、G(t=-2.456,P<0.05)、L(t=-4.86,P<0.01)、Q3(t=2.447,P<0.05)、Q4(t=-2.893,P<0.01);二年级有:E(t=-3.438,P<0.01)、I(t=3.369,P<0.01)、X3(t=-3.747,P<0.01)、Y2(t=-2.5277,P<0.05);三年级有:E((t=-2.832,P<0.01)、M(t=-3.092,P<0.01)、Q1(t=-2.361,P<0.05)、X4(t=-4.629,P<0.01)、Y2(t=-2.603,P<0.05);②不同年级相比,变异程度大的人格因子主要有C(t=-2.103,P<0.05)、I(t=2.321,P<0.05)、X1(t=2.25,P<0.05)、X3(t=-2.052,P<0.05);Q4(t=2.081,P<0.05)、X4(t=-2.322~-2.143,P<0.05)。结论大学生人格变异具有年级特点,一年级人格因子值提高的有C、Q3;降低的有E、G、L、Q4;二年级提高的有I,降低的有E、X3、Y2;三年级人格因子值降低的有E、M、Q1、X4、Y2。并且,情绪性因子变异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聚碳酸丁二醇酯(poly butylene carbonate,PBC)电纺膜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电纺膜为对照,检测2种膜的表面接触角,然后分别在其上接种MC3T3-E1细胞,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电纺膜的原始形貌和接种细胞1d后的形貌进行表征,使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法检测电纺膜对测试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PBC电纺膜的接触角值低于PCL电纺膜,且差异显著(P<0.05);接种1d后细胞在两种电纺膜的表面都铺展良好,结合紧密;PBC电纺膜和PCL电纺膜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在1d和7d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7d时,PBC电纺膜组的ALP活性高于PCL电纺膜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电纺PCL膜相比,电纺PBC膜在亲水性和促进细胞分化方面性能更佳,可以进一步研发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总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行急诊绿色通道诊治的经验并分析影响其运行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01-12期间对13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现状及实行急诊绿色通道给予急诊介入,静脉溶栓或药物保守治疗等情况以及患者的院内预后情况;并对急诊绿色通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从症状发作-入院时间平均为112 min;128例(94%)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8例被漏诊;入急诊室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平均为2.8 min;103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为(85±14)min;6例实行急诊溶栓治疗,从入院至溶栓时间为(35±8)min;27例实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8例因患者家属签字拒绝急诊介入或溶栓.127例病情好转出院,9例院内死亡.结论:绝大多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影响绿色通道运行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及家属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认识不足及急诊医师或心血管医师的漏诊.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婴儿期癫癎性脑病(EE)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以47例不明原因婴儿期EE患儿为研究对象,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47例患儿中23例检出基因突变,其中13例为新发突变、10例为父亲或母亲存在杂合突变。23例基因突变阳性患儿中,17例检出EE相关基因突变(14例为离子通道类基因突变),2例检出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突变,2例检出脑结构异常相关基因突变,2例检出精神智力发育迟滞相关基因突变。结论 婴儿期EE可能存在基因突变,以离子通道类基因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999.
1000.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acquisition occurs predominantly through mucosal transmiss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greater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against mucosal HIV-1 infection may be achieved by prime-boost immunization at mucosal sites. We used a macaque model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immunogenicity,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of orally delivered, replication-competent but attenuated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es expressing full-length HIV-1 SF162 envelope (Env) or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Gag-Pol proteins. We examined the dose and route that are suitable for oral immunization with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es. We showed that sublingual inoculation of two vaccinia virus-naive pigtailed macaques with 5 × 108 PFU of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es was safe. However, sublingual inoculation with a higher dose or tonsillar inoculation resulted in secondary oral lesions, indicating the need to optimize the dose and route for oral immunization with replication-competent vaccinia virus vectors. Oral priming alone elicited antibody responses to vaccinia virus and to the SF162 Env protein. 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 with the SF162 gp120 protein at either 20 or 21 weeks postpriming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boost in antibody responses in both systemic and mucosal compartments. Furthermore, we showed that immune responses induced by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 priming and intramuscular protein boosting provided protection against intrarectal challenge with the 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HIV-SF162-P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