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58篇
  免费   5039篇
  国内免费   3269篇
耳鼻咽喉   358篇
儿科学   597篇
妇产科学   397篇
基础医学   4489篇
口腔科学   809篇
临床医学   6545篇
内科学   5677篇
皮肤病学   554篇
神经病学   1801篇
特种医学   21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5195篇
综合类   11022篇
现状与发展   27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4503篇
眼科学   922篇
药学   5488篇
  62篇
中国医学   3762篇
肿瘤学   3082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711篇
  2022年   1550篇
  2021年   2524篇
  2020年   2004篇
  2019年   1479篇
  2018年   1469篇
  2017年   1568篇
  2016年   1368篇
  2015年   2092篇
  2014年   2833篇
  2013年   2938篇
  2012年   4264篇
  2011年   4397篇
  2010年   3365篇
  2009年   2971篇
  2008年   3159篇
  2007年   3193篇
  2006年   2878篇
  2005年   2521篇
  2004年   1648篇
  2003年   1602篇
  2002年   1346篇
  2001年   1162篇
  2000年   1029篇
  1999年   739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268篇
  1995年   273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30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相应的护理技术在过去近10年里有着明显的改进。本文以穿刺股动脉途径为重点综述国外PTCA术后留置动脉鞘管的护理进展:动脉外鞘管拔除责任者、拔除时间、拔管后局部压迫方法等内容,旨在提升PTCA术后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2.
超声引导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监视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7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30例)。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置管a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9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同步动态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及操作过程,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盲插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单根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CS)顺行性/逆行性同时心肌灌注(SARC)的效果。方法将离体猪心分别经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或右冠状动脉(RCA)中的1支和CS行SARC,再依次向动、静脉灌注通路内注入磁共振造影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心肌内造影剂的分布以及对非灌注冠状动脉回流液进行分析,评估心肌灌注效果。结果SARC期间经单根冠状动脉注入Gd-DTPA不但使其支配区域磁共振信号增强,而且其余2根非灌注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域信号也增强(包括右心室游离壁);而SARC期间经CS注入Gd-DTPA只引起非灌注冠状动脉支配区变亮,灌注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和右心室游离壁的信号强度无改变。SARC期间非灌注冠状动脉收集的回流液速度分别为:LAD 10.5~17.7ml/min,LCX 9.7~15.2ml/min,RCA 4.7~7.8ml/min。结论经单根冠状动脉和CS同时灌注可以提供全面均匀的心肌灌注,足以防止非灌注冠状动脉支配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44.
2003~2005年我院抗组胺药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斌  夏永华  方子正 《安徽医药》2006,10(7):539-540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该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调查该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品种变化不大,但使用有集中现象,用药金额2004年有所下降,目前最常用的是酮替芬、西替利嗪、羟嗪和氯雷他定等。结论国内制药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多研制开发出长效、安全、经济的抗组胺药,以满足患者需求。  相似文献   
4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自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比较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MEP)和改良的Semont耳石复位法(MSM)用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自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间的70例PC-BPPV患者分别使用MEP和MSM法进行自身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缓解率和治疗的副作用。结果MEP组中95%(n=37)患者完全缓解,而MSM组仅为58%(n=33,P〈0.001)。MSM组中,治疗的失败与动作执行的不准确密切相关。两组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P比MSM能更有效的缓解PC-BPPV,MEP应为患者自身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多巴酚丁胺负荷期间QT离散度(QTd)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只小型中国家猪采用闭胸介入法制备急性冬眠心肌模型(右冠状动脉为靶血管),利用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实验(DSE,0~40 μg·Kg-1·min-1)检出冬眠心肌,之后成功复灌,处死动物,对心脏行TTC大体染色及光镜检查.分别于模型制备前后、DSE期间及复灌后观察QTd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10只动物(76.92%)成功制备成模型,病理检查未示心肌坏死改变.②模型制备成功后QTd较正常状态明显增加[(68.75±5.33)ms和(25.00±1.77)ms,P<0.05];复灌后明显降低[(35.62±3.47)ms和(68.75±5.33)ms,P<0.05],与正常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2±3.47)ms和(25.00±1.77)ms,P>0.05].③DSE期间QTd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双相反应的变化趋势.④模型制备成功后的QTd与DSE检出的急性冬眠心肌节段数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64,P<0.05).结论 ①.急性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的QTd明显增加,早期有效复灌可降低QTd.②DSE期间急性冬眠心肌模型的QTd呈现双相反应趋势.③急性冬眠心肌模型的QTd是反映冬眠心肌数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7.
灰关联分析应用于因素分析时关联度指标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指出在应用灰关联分析进行因素分析时传统的关联度计算方法的不足,并提出采用新的关联度指标来表示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给出了实例介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铁路系统医院136篇口腔修复、正畸学论文的统计分析,来评价医院口腔修复、正畸的科研水平,同时也揭示了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加强科研协作、扩大学术交流、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使科研成果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49.
86对母婴血清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了乙型脑炎抗体,118对用血凝抑制(血抑)试验测定了麻疹抗体。结果发现,脐血乙型脑炎抗体阳性率为79.1%,母血为74.4%,几何平均滴度在脐血显著高于母血(t=5.1857,P<0.01),比值为1.2∶1。脐血和母血的麻疹血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4%及84.8%,几何均值也是前者高于后者(t=4.0349,P<0.01),比值为1.3∶1。 108份婴儿血清标本测定结果显示,0~3个月婴儿乙型脑炎抗体阳性率为35%,4~9个月仅为13%,10个月及以上的婴儿全部阴性。此结果与近年上海市小于1岁组乙型脑炎发病率最高相一致,提示应考虑提早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年龄。  相似文献   
50.
目的:检测质粒介导的持续高产AmpC酶在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携带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药敏试验(K-B法)作AmpC酶的初筛试验,头孢西丁三相试验间接法作AmpC酶的确证试验。结果:在检测的86株菌中,有9株菌K-B法初筛结果为阳性。在这9株菌中经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确证有5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5.8%。其中大肠埃希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结论:头孢西丁K-B法筛选试验结合头孢西丁三相试验可准确检出质粒介导的AmpC酶,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