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穿刺通道数量对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连续观察74例单侧肾结石患者MPCNL术前及术后1个月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分析单通道取石(57例)、双通道取石(10例)患者及多通道取石(7例)3组肾内肾辛动脉、段间动脉、叶间动脉收缩期间峰值流速(Vmax)及收缩期峰值流速(S)与舒张期末流速(D)的比值(S/D)和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3组肾主动脉Vmax、S/D、R1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肾段间动脉Vmax、S/D、R1值比较,单、双通道取石组P值均〉0.05,多通道取石组P值均〈0.05,术后肾内血流较术前明显减少;3组肾叶间动脉Vmax、S/D、RI值比较,P值均〈0.05,单通道、双通道MPCNL术后肾内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多通道MPXNL术后肾内血流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单通道、双通道MPCNL能明显改善术后肾脏血流灌注,多通道MPCNL对术后肾脏血流灌注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复杂性肾结石合并感染的比率、菌种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杂性肾结石患者891例相关资料,统计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891例尿液标本中。标本阳性率49.27%(439/891)。检出细菌45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45%(147/453),革兰阴性菌60.26%(273/453)。真菌7.28%(33/453),药敏试验结果不同于菌种抗菌谱,有明显差异。结论复杂性肾结石合并感染比率高。菌种分布广。不同菌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明显,提示临床应根据不同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逆行输尿管镜取石(ureteroscope lithtripsy,URL)联合ESWL、微创经皮肾镜取石(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治疗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234例,其中ESWL治疗76例,URL联合ESWL治疗78例.MPCNL治疗80例。结果ESWL组一次碎石成功率56,6%(43/76),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46,l%(35/76),平均费用912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8%(12/76);URL联合ESWL组碎石成功率100%(78/78),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83.3%(65/78),平均费用7720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4%(12/78);MPCNL组碎石成功率100%(80/80),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100%(80/80),平均费用10253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8%(11/80)。MPCNL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和费用明显高于ESWL和URL联合ESWL组;一次碎石成功率MPCNL组与URL联合ESW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ESWL组;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MPCNL治疗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可成为治疗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加速,冠心病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有进行性恶化,不同形式的心绞痛症状群,患者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46例患者应用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处理并发症。结果546例患者,99.8%(545/546)顺利完成检查,完成时间3~8 min,平均4.5 min。镜检中及镜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8%(32/546),其中血压下降行麻黄碱处理1例,心率明显减慢行阿托品静脉注射3例,6例发生严重的指脉搏氧饱和度降低,5例经清除呼吸道痰液、抬高下颌、加大吸入氧流量后呼吸、脉搏氧饱和度恢复正常,1例快速退镜后发生严重误吸,经抢救治疗无效于镜检后16h死亡,头痛、呕吐等其他并发生症发生率为4.03%(22/546)。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舒适、有效的方法,但临床上应注意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Ku70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 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SP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Ku70蛋白表达,按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血清PSA值分组,比较各组间Ku7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8例前列腺癌标本中Ku70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血清PSA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Ku70蛋白表达水平能帮助判断前列腺癌预后及评价治疗效果,可用于临床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并对比不同时间窗溶栓的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距发病时间<6小时和6~12小时又分为A组和B组.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溶栓组再通率60.78%,高于对照组(P<0.005);A组再通率73.33%,B组再通率42.86%,A组高于B组(P<0.05).病死率溶栓组为5.88%,对照组为23.81%,对照组较高(P<0.01).溶栓组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开始时间密切相关,但延迟溶栓仍可使部分患者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8.
肿瘤治疗后腹膜后纤维化致上尿路梗阻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上尿路梗阻的疗效和主要并发症.方法:收集本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的27例恶性肿瘤经治疗后发现腹膜后纤维化导致上尿路梗阻的患者,分别接受了经尿道逆行输尿管插管、输尿管狭窄内切开和/或扩张及经皮肾造瘘治疗,总结其疗效和主要并发症.结果:19例单纯输尿管内插入内支架管并定期更换,肾功能改善并基本保持稳定.5例采用顺行或逆行的输尿管镜内切开和/或扩张治疗,并长期停留双J管,4例肾功能有所恢复并稳定,1例效果不理想,改行肾造瘘.3例试行窥镜处理失败,改行长期肾造瘘,肾功能保持稳定.结论:肿瘤治疗后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导致的输尿管梗阻,采用腔内技术治疗,能以较小的创伤解除尿路梗阻,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47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应用卡介苗素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2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并于灌注前、后检测2组尿液中IL-2、IL-6、IL-8的变化情况.结果卡介苗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4例(17.4%)。副反应发生18例(78.3%),卡介苗素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5例(20.8%)。副反应发生率11例(45.8%),2组尿液中IL-2、IL-6、IL-8值灌注后高于灌注前(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IL-2、IL-6、IL-8值灌注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副反应卡介苗组明显高于卡介苗素组(P〈0.05).结论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卡介苗素可成为膀胱浅表移行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47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应用卡介苗素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2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并于灌注前、后检测2组尿液中IL-2、IL-6、IL-8的变化情况.结果卡介苗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4例(17.4%),副反应发生18例(78.3%),卡介苗素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5例(20.8%),副反应发生率11例(45.8%),2组尿液中IL-2、IL-6、IL-8值灌注后高于灌注前(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IL-2、IL-6、IL-8值灌注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副反应卡介苗组明显高于卡介苗素组(p<0.05).结论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卡介苗素可成为膀胱浅表移行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