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8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军事训练特定的超负荷复杂活动所致损伤中,髓关节损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减少其发生,我们于1995、1996年在年度开训前采取干预措施,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参训战士2641名,1995年1220人,1996年1421人,均为17-23岁男性青年。参训课目包括单杠、双杠、木马、障碍、越野跑及马步训练等。1.2方法1.2.1干预措施:新老兵分队每班各抽1名班长或副班长参训,下发《军事训练伤防治知识100问》及《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教材,讲解预防髋部训练伤的意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男性军人α-辅肌动蛋白3(ACTN3)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速度素质的相关性.方法 113名无训练史的汉族健康男性军人进行18周短跑训练,测试训练后的百米成绩.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ACTN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百米成绩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ACTN3基因C1747G多态位点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CTN3基因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为43%,纯合子C/C基因型频率为40%,T/T基因型频率为17%,CT、CC基因型显著性多于TT基因型(P<0.05),C1747G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为62%,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38%),但其多态性分布特征与欧洲白种男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N3基因型为T/T的汉族男性军人100m速度为12.98±0.65s,明显快于基因型为C/C和C/T者(分别为13.45±0.78s、13.50±0.86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CTN3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预测个体速度素质的基因标记.  相似文献   
83.
旋转撕脱性离断拇指血供重建方法的探讨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断指,是拇指创伤性离断中伤情最为复杂的损伤。因拇指占手功能的40%,一旦失去将丧失对指等重要功能,故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应尽可能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不同模式高强度运动训练对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影响,了解不同运动所致关节软骨过劳性损伤的病变始动因素及病理特点。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8只)、跑步组(16只)以及蹦跳组(16只)。跑步组与蹦跳组动物每日分别施行高强度跑步与蹦跳训练。实验动物分别于训练4、8周时处死取材。膝关节软骨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行光电镜显微观察以及葡萄糖胺聚糖(GAG)、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厚度、坏死细胞率、Mankin病理学评分等检测。结果显微观察显示两组训练动物在训练4周时便开始有膝关节软骨过劳性损伤早期改变,8周时损伤改变进一步加重。4周时,蹦跳组GA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跑步组,跑步组死亡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蹦跳组,跑步组和蹦跳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周时,跑步组GA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细胞率与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蹦跳组GAG含量、软骨下骨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细胞率与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跑步组与蹦跳组在GAG含量与坏死细胞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高强度的蹦跳与跑步运动均容易产生关节软骨运动性损伤。跑步运动所致损伤早期多表现为软骨细胞损伤,而蹦跳运动则以基质流失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跑步训练、游泳训练和强化循环训练对发展骨骼肌有氧能力的作用。方法2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跑步组、游泳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n=5),运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比目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结果3种耐力性训练都能有效地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其中,强化循环训练较单纯游泳与跑步训练能更好地促进骨骼肌的塑形改建及提高骨骼肌的功能。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骼肌塑形的过程,并且有利于发展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86.
创伤性髋关节滑膜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创伤性髋关节滑膜炎的发生机理及病理特点,对实验兔及大白鼠随机分组,观察不同运动负荷对髓关节腔内压,氧分压的影响及滑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关节腔内灌注冲洗抽吸可促进滑膜细胞修复,防治髓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  相似文献   
87.
小腿大面积软组织及皮肤缺损,特别是伴有血管损伤、骨质外露、骨缺损或骨不连接以及严重感染的病例,处理上颇为困难,以往多采用骨面钻孔、换药植皮、皮瓣移植,交腿皮瓣等手术方法,但往往受供区条件、皮瓣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常不甚理想,为此我科自1992年8月始,采用小腿肌-皮分离组织瓣移位手术方法治疗此类患者总共19例,均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4岁,平均22.8岁。因车祸和工伤所致新鲜外伤3例;陈旧性损伤16例;其中单纯皮肤缺损或贴骨疤痕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9例。手术方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  相似文献   
88.
黄昌林  陈本军  杨靖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4093-4093
介入放射技术下行脑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发展较快,较先进的治疗脑内动脉瘤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对麻醉技术和设备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我院介入手术室在介入放射技术下治疗脑动脉瘤手术患者21例.本研究将探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该手术麻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对中等负荷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2/09在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完成。选择健康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40只,进行上坡跑中等负荷运动,坡度是+5°。以16m/min的速度持续奔跑45min。每周训练6d,休息1d,持续8周。自由活动组5只设为对照组,不施加干预,饲养笼内自由活动。训练组按训练时间分为1,2,3,4,6,8周6个时间水平。每组分别为4,4,6,6,7,8只。按不同的训练时间水平处死大鼠,取比目鱼肌肌腹,用30g/L戊二醛和体积分数0.1的甲醛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树胶封固,光镜观察。每组任选4只大鼠的比目鱼肌制备电子显微镜切片,电镜观察在不同训练阶段大鼠比目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肌原纤维和肌节排列的规则程度,肌节明带(I带)和暗带(A带)的完整情况与位置关系;Z线异常变化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有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出现的Z线均算作异常Z线。异常Z线数占被观察Z线总数的百分率即是Z线异常率。每只动物所观察的Z线总数在1500条以上行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0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肌纤维排列紧密,横切片上纤维大小较一致,呈多角形;在纵切片上可见到清晰、规则的肌横纹,肌核均匀分布在肌纤维周围的肌膜下,无增生、肿胀或固缩。组织间血管形态正常,无破裂;肌外膜无纤维增生。训练组可见程度不一的肌肉空泡变性、颗粒变性和透明样变性等,以3周组明显。可见炎症细胞浸润。②训练组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在训练后开始增加,在第3周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训练组2,3,4周组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10.8±0.566,15.763±0.537,11.812±1.274,2.713±0.203,P<0.01)。结论:肌肉组织学病理改变提示大鼠比目鱼肌发生运动性肌肉损伤,并在第3周时损伤最重,出现骨骼肌结构相对“薄弱期”。运动4周后,Z线异常率逐渐降低,病理改变逐渐减少。说明肌肉损伤有一个逐渐加重后经修复逐渐减轻的过程。在损伤积累的同时,肌肉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但适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疲劳对照组(B组)、疲劳前刺激组(C组)、疲劳后刺激组(D组),每组18只。B、C、D组大鼠建立游泳力竭模型,C组和D组大鼠分别在游泳前和力竭后进行肝区脉冲电流刺激(频率1024Hz,电流强度10mA,间动周期1s,时间均为20min)。分别在第1、3、5周末分批处死各组动物(n=6),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采用Bradfood蛋白定量法进行大鼠肝脏线粒体蛋白定量。结果第1周末3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末、第5周末D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第1周末4组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周末B组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其余3组,且C组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性疲劳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而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可以提高其活性,降低线粒体内游离钙浓度,减少线粒体钙超载,提高运动耐力及运动成绩,加速机体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