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黄成龙  王志明 《武警医学》1997,8(6):315-316
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及甲基纤维素体外集落培养法分别观赏了脐血、成人外周血及骨骨右CD34^+细胞数疸和CFU-Mix、CFU-GM、CFU-E及BFU-E集落形成情况,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及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成人外周血和骨髓,脐血中CD34^+细胞数分别是成人外周血和骨髓的20 ̄40倍和4 ̄5倍,脐血外周血的4倍和3倍,而与骨髓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排缝合(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及缝合桥(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肩袖大型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1月该院分别采用关节镜下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A组)及Suture-Bridge技术(B组)治疗大型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每组各50例。A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1~76岁,平均62.58岁;B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6~75岁,平均60.72岁。两组患者均记录术中缝合固定时间,术后均肩外展6周固定,允许早期被动活动度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ROM)、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进行疗效评价,并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A组较B组可明显缩短缝合时间,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0.90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4±0.78)分,前屈上举(155.60±10.31)°,体侧外旋(32.70±8.02)°,UCLA评分(33.36±3.43)分,ASES评分(82.22±8.57)分,EQ-5D指数(0.73±0.02);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1.38±0.72)分,前屈上举(153.50±9.75)°,体侧外旋(34.70±6.02)°,UCLA评分(34.30±2.47)分,ASES评分(84.36±7.78)分,EQ-5D指数(0.72±0.01),两组患者术后所有评价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术后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无肩袖再撕裂发生。结论两种技术治疗大型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效果均满意,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耗材使用,操作简便,是一种实用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24.
正常人的生命过程中,外周成熟血细胞不断产生、衰老和死亡,这种连续不断的新陈代谢保证了血液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完成,而外周血成熟细胞生理数量的维持依赖于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的自身增殖和分化,然而造血干细胞这种增殖与分化却主要是由机体内许多体液因子调控的。这些因子最早是在体外通过软琼脂培养方法发现的,称其为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后来由于蛋白质化学和遗传工程学的发展,为集落刺激因子的纯化、基因测序和分子克隆提供了新的  相似文献   
25.
26.
27.
心肺脑复苏若干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娜  黄成龙 《临床医学》1998,18(1):30-32
心脏停跳后心肺脑复苏(CPR)开始的时间对患者存活率起决定性的作用,4min内CPR开始时患者存活率达43%~53%。传统观念认为心脏骤停超过4~6min后脑细胞损害不可逆,因此必须在心跳呼吸停止前4min内抓紧进行抢救才有望复苏成功。现代观点认为若现场能进行有效地CPR而维持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血液灌注,脑细胞不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是在复苏后继发“再灌注损伤”,若能积极防治再灌注损伤综合症,即使心跳呼吸停止  相似文献   
28.
背景:假体松动是造成人工关节置换失败和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表面处理能够促进假体和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提高假体的稳定性。目的:研究纳米化表面钛合金(Ti6A14V)內植物在动物体内的骨整合情况。方法:基于严重塑性变形原理制备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在比格犬股骨髁间植入普通表面、羟基磷灰石表面和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内植物,置入后3个月取材,处死前行影像学观察,处死后取带有内植物的股骨髁制作不脱钙骨组织磨片,行Van Gieson苦味酸一品红染色,观察内植物和骨组织界面组织学情况,并进行骨动力学参数计算。同时行推出实验,比较不同表面内植物和骨组织界面生物力学情况。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见内植物和骨组织结合良好;界面组织学可见羟基磷灰石表面和纳米化表面钛合金与骨界面有大量成熟骨小梁直接结合,两者界面骨结合率相似(P〉0.05),但都优于普通表面钛合金(P〈0.01);推出实验显示羟基磷灰石表面和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內植物和骨组织的结合力相似(P〉0.05),但都优于普通表面钛合金(P〈0.001)。提示严重塑性变形原理制备的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和羟基磷灰石表面钛合金一样具有成骨诱导活性,能够促进骨整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背景:假体松动是造成人工关节置换失败和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表面处理能够促进假体和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提高假体的稳定性。目的:研究纳米化表面钛合金(Ti6A14V)內植物在动物体内的骨整合情况。方法:基于严重塑性变形原理制备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在比格犬股骨髁间植入普通表面、羟基磷灰石表面和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内植物,置入后3个月取材,处死前行影像学观察,处死后取带有内植物的股骨髁制作不脱钙骨组织磨片,行Van Gieson苦味酸一品红染色,观察内植物和骨组织界面组织学情况,并进行骨动力学参数计算。同时行推出实验,比较不同表面内植物和骨组织界面生物力学情况。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见内植物和骨组织结合良好;界面组织学可见羟基磷灰石表面和纳米化表面钛合金与骨界面有大量成熟骨小梁直接结合,两者界面骨结合率相似(P>0.05),但都优于普通表面钛合金(P<0.01);推出实验显示羟基磷灰石表面和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內植物和骨组织的结合力相似(P>0.05),但都优于普通表面钛合金(P<0.001)。提示严重塑性变形原理制备的纳米化表面钛合金和羟基磷灰石表面钛合金一样具有成骨诱导活性,能够促进骨整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正>自2002年初我院开展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transcatheterbronchial arterial embolization,BAE)技术以来,对23例大咯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实施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确实迅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