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laparoscopic-assisted transanal endorectal pull-through,LATEP)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中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月我中心单个手术小组完成的随访资料完整的165例LATEP。术前行钡剂灌肠、直肠肛门测压和直肠黏膜活检确诊。LATEP应用3个trocar;腹腔探查找到移行和扩张的肠段;多处浆肌层活检确定诊断和病变肠段范围;腹腔镜辅助彻底游离巨结肠,经肛门直肠内拖出彻底切除,近端与肛门吻合。临床问卷式调查随访患儿肛门功能评分、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7 d吻合口感染1例。165例随访10个月~9年,(60.2±2.0)月,其中〈1年1例,1~3年15例,〉3~5年50例,〉5年99例。采用李正等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3个月、1年和3年肛门排便优良率分别为59.4%(98/165)、92.1%(151/164)和97.3%(145/149)。术后3个月、1年和3年肛门静息压力依次为(20.2±6.4)、(23.8±10.4)、(26.8±9.0)mm Hg,与同年龄组20例儿童志愿者肛门静息压力(27.9±9.6)mm Hg比较,术后3个月肛门静息压力明显降低(t=-4.781,P=0.000),术后1、3年肛门静息压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t=-1.677,P=0.095;t=0.509,P=0.611)。术后1年146例(89.0%)患儿钡剂结肠造影示结肠扩张和痉挛段消失,肛管直肠角正常。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LATEP是一种安全、有效、更为全面的治疗HD手术方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中长期随访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大网膜囊肿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2年2月我们实施手术的12例大网膜囊肿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成腹腔镜手术组(6例)和开腹手术组(6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完全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大网膜囊肿患儿临床表现为腹部膨隆8例(占66.7%),纳差8例(占66.7%),腹痛5例(占41.7%),恶心呕吐4例(占33.3%),腹胀3例(占25%).女性患儿多于男性患儿(女∶男为8:4).均为单发囊肿,囊肿大小为(1 283.37±701.85)cm3,囊肿内出现分隔10例(占83.3%),无分隔2例(占16.7%).两组患儿性别、手术时年龄、体重、临床表现、囊肿一般情况及囊肿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腹腔镜手术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66.33±23.71)min,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82.50±25.0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完全恢复饮食时间(1.00±0.00)d、术后住院时间(3.33±0.52)d,开腹手术组分别为(2.17±0.75)d、(7.00±0.0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均恢复满意,无出血、感染、梗阻、肠瘘等近期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组随访时间5个月至4年10个月;开腹手术组随访时间5年9个月至8年8个月,患儿均无囊肿复发、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技术治疗大网膜囊肿安全,有效,可行,为儿童大网膜淋巴管瘤提供了新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治疗小儿回盲部肠重复畸形的价值。方法 2008年7月~2015年7月对5例小儿回盲部肠重复畸形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探查,切除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均将囊肿经脐切口减压后提出腹外行囊肿内黏膜剥除术。结果 5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00 min,(50±10)min;术后住院5~7 d,平均6 d。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腹部B超检查无复发,切口瘢痕小,脐部外观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手术操作简单,对于腹腔镜手术操作困难的病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儿童肝外胆管炎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本组共6例,其中女4例,男2例,年龄2~6岁(平均4岁)。3例反复腹痛,6例皮肤巩膜黄染,3例出现陶土色便。6例TBIL(46.9~172.2μmol/L),DBIL(29.3~68.5μmol/L),AST(68.2-277.7U/L),ALT(48.5~133.9U/L)。B型超声:胆总管占位4例,左右肝管占位2例。腹部CT:肝门部占位2例,胆总管占位4例。5例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1例行左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肉芽肿浸润胆囊床、胆总管的近端,其中1例肉芽肿浸润左右肝管,右肝管完全包裹闭塞。6例术中冰冻证实为胆管炎性肉芽肿。手术时间为1.5~3h(平均2.5h);出血量约30-80ml(平均50m1),所有患儿无术中并发症。腹腔引流管放置3d,无切口感染及胆漏,术后住院时间7~10d,(平均8d),术后5d转氨酶及直接胆红素下降。随访6~36个月。6个月后所有患儿TBIL、DBIL、ALT、AST均达到正常指标。无胆管炎、吻口狭窄、肠粘连梗阻等远期并发症。结论肝外胆管炎性肉芽肿是胆管慢性炎症为基础,伴有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炎性病变,导致胆道梗阻及肝外胆管占位病变。术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是不能诊断和排除胆管癌,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胆道重建是治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应用胆总管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SD大鼠胆道闭锁模型. 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中经静脉留置针插入胆总管注入无水乙醇,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观察SD大鼠的生化及病理结果. 结果 在实验组中SD大鼠根据病理及生化检测分为肝功能持续恶化组和肝功能修复组,肝功能持续恶化组在8周以后生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肝功能修复组.常规HE染色及SMA、Masson染色也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胆总管无水乙醇注射诱导胆道闭锁模型是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此动物模型会帮助人们进一步研究胆道闭锁提供更多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胆道梗阻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间47例在外院接受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胆道梗阻,转入我院成功行腹腔镜二次手术的患儿,对其病因进行观察,分析及治疗.结果 出现胆道梗阻症状,即反复胆管炎或持续肝功能异常距离第一次手术的时间为术后2周~10.8年(平均1.7年).在外院接受抗炎保肝利胆PTD治疗时间2周~10年(平均2.7年),未见明显好转.接受二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11年(平均4.5年).病理显示57.4% (27/47)患儿存在I~IV级肝纤维化.本研究发现术后胆道梗阻的原因如下:①异位肝右动脉前置压迫肝管空肠吻合口近端导致梗阻占27.6% (13/47).术中将异位肝右动脉重置于肝管空肠吻合口后方解除梗阻;②初次手术未解决伴发的单一或多处肝管狭窄占29.8% (14/47).二次手术中行肝管扩大成型+肝管空肠再吻合;③吻合口狭窄占42.6% (20/47).二次手术中行肝管空肠再吻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1~120个月),无1例发生胆道再梗阻或胆管炎.肝功能于二次术后1个月~2年恢复正常.结论 异位前置肝右动脉压迫、合并单一或多处肝管狭窄、吻合技术是胆总管囊肿术后胆道梗阻的原因.应尽早外科手术解除梗阻避免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经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肺囊性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因先天性肺囊性畸形而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0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产前检查、产后情况、手术过程及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0例中,男性4例,女性6例;手术年龄10天至6个月(平均4.6个月)。其中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3例,肺隔离症6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合并肺隔离症1例。10例均为产前检查疑肺囊性畸形,产后经胸部CT确诊。7例术前有肺部感染症状,经抗感染治疗后于生后6个月手术治疗,其中2例于生后1个月内手术,2例无症状,于生后3~6个月手术,患儿均治愈,元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患儿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反复感染,2例术后并发肺炎,1例术后出现少许胸腔积液,均经治疗后痊愈。其余患儿恢复良好。平均手术时间175 min,术中平均出血约2 mL,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平均为4.5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 d。全部患儿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平均1年4个月。均存活,无肺部相关症状,生长发育、活动量均与正常同龄儿无异。结论所有产前诊断怀疑肺囊性畸形的患儿产后均应随访,并定期行CT检查。对于产前诊断的肺囊性畸形患者,在产后3~6个月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于有症状的患儿1个月内行胸腔镜手术是安全的。经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肺囊性畸形患儿,术后恢复快,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安全和可行的。但手术者需具备熟练的微创手术技术及掌握适当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至2009年1月我科采用腹腔镜辅助肛门直肠成形术(LAARP)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男性患儿中直肠前列腺瘘8例、直肠膀胱颈部瘘6例,6例女性患儿均为高位一穴肛患儿,共同管长度大于3 cm.腹腔镜用于直肠末端分离、瘘管处理以及盆地隧道的形成.20例患儿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9个月(2~24个月),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8年(2.5~7年).对20例患儿术后并发症以及肛门直肠功能(排便次数、大便控制能力、污便以及便秘情况)进行调查,并应用Kelly评分对肛门直肠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儿经过排便训练可以达到完全的排便控制无污便和便秘;13例患儿可实现较为满意的排便控制,偶有污便(每1~2周1次),无便秘发生.排便控制较差,排便次数增多,经常有污便或失禁者4例.该组患儿经过有效的肠道管理均可以实现满意的社会生活,该组kelly评分平均为3.9±1.59.结论 腹腔镜辅助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长期的疗效结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9.
目的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指因先天性膈肌结构缺损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本研究旨在总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近5年入院诊断为CD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CDH患儿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为患儿产前及生后病情评估提供循证依据,进而提高CDH患儿诊疗技术。方法本组患儿经产科儿科产前咨询,新生儿外科医生产房待产,生后经绿色通道转运至我中心SNICU,由新生儿外科与超声科、NICU、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对患儿进行围术期的联合诊疗,首选胸腔镜治疗。结果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我中心普通(新生儿)外科诊治的58例CDH患儿中,42例行胸腔镜手术修补膈肌,35例存活,7例死亡,死亡率占总经治量的12%,其中6例为胸腔镜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4例存活,2例死亡,死亡率占总经治量3%;13例行开放手术修补膈肌,5例存活,8例死亡。另有3例产前诊断发现CDH,术前死亡。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在产前诊断孕周、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上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在新生儿CDH治疗中安全可行。产前诊断时间、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预测患儿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脐部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小肠套叠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对6例小肠套叠患儿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探查复位,其中单纯小肠套叠3例,1例合并憩室行楔形切除术;2例合并肠重复畸形行肠切除吻合,3例消化道畸形均经脐切口提出腹外完成病变切除肠吻合术。结果 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1.7 min。术后2~5 d(平均3 d)进流质饮食,3~7 d(平均5 d)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脐部无明显瘢痕,外观满意。结论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小肠套叠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