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背景:MR 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敏感,能早期了解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改变,从而明确其退变程度。 目的:通过对109例腰椎间盘的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应用MRI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早期变性诊断的认识。 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 超导磁共振仪。常规平扫包括矢状位T1WI序列及T2WI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EPI序列行矢状位扫描,取b值为800s/mm2,层厚、间距和显示野同T2WI抑脂序列扫描。根据Pfirrmann等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采用盲法在矢状位T2WI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9例54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将弥散加权成像数据传至工作站,并对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进行测量,得到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画出L1/2-L5/S1椎间盘的感兴趣区,记录数据。 结果与结论:年龄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高级别数量越多。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影响因素分析:男性与女性各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1-S1各椎间盘年龄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0.05);椎间盘评级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0.05)。提示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值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将会成为椎间盘退行性变诊断、特别是椎间盘早期退变、无创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22例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16例拍摄X线平片,2例做MRI检查。结果22例中男13例,女9例。20例为单关节发病,2例为双侧关节同时发病。20例表现为关节内或周围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1例表现为髋关节内分叶状软组织块影伴有钙化,并有髋臼骨质破坏,另1例表现为膝关节内条状软组织密度伴有点状钙化。2例关节骨质破坏,手术证实为软骨结节压迫所致。结论X线平片和CT扫描能够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对未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MRI能够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53.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MR诊断及与关节镜结果对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分析不同MR扫描序列对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能力,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临床拟行膝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术前MR成像,对MR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与关节镜对照,34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MR检查结果:脂肪抑制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fat-saturated 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procession,FS-3D-FISP)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97%、Kappa值为0.818,脂肪抑制二维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序列(fat-saturated tow-dimensional fast low angle shot,FS-2D-FLASH)敏感度为77.1%、特异度为98%、Kappa值为0.531,SE-T1WI序列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99%、Kappa值为0.518。本组无明确急性外伤史的关节软骨损伤病例中有77.6%在病变部位出现与损伤软骨区相对应的软骨下骨及骨髓内片状T1WI低信号影,FS-3D-FISP及FS-2D-FLASH序列呈高信号。结论FS-3D-FISP序列对关节软骨损伤病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FS-2D-FLASH和SE-T1WI,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软骨下骨及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是关节软骨损伤重要的间接征象。关节软骨损伤的三维成像有利于临床术前对重度膝关节软骨损伤进行立体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4.
MRI测量正常人膝关节软骨厚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MRI测量膝关节软骨厚度的方法以及软骨密度与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研究正常人膝关节软骨的分布特征 ,为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 正常膝关节 14 0例 ,分为 7个年龄组 ,用FLASH -FS -T1WI和 3D -FISP -FS -T2 WI序列行矢状面扫描。分别选取胫骨内、外髁正中矢状面图像作为测量层面 ,每个膝关节选取 12个测量点 ,测量软骨厚度规定为从软骨表面至“潮线”处。结果 膝关节软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不同区域厚度不同 ,股骨侧软骨平均厚度大于胫骨侧 ,分别为 3 .0 1mm和 2 .70mm。男性软骨平均厚度大于女性 ,分别为 ( 2 .90± 0 .75 )mm和 ( 2 .5 7± 0 .5 6)mm。 15岁以下年龄组平均软骨厚度明显 >16岁以上各年龄组 ,16岁以上各年龄组软骨厚度近似。身高低于 15 0cm时 ,身高越高软骨越薄 ,身高高于15 0cm与软骨厚度无明显关系。体重在 40kg以下时 ,体重越重软骨越薄 ,体重在 40kg以上时与软骨厚度无明显关系。 结论 正常人膝关节不同区域软骨厚度不同。男性软骨厚度大于女性。 16岁以后软骨厚度与年龄、身高和体重均不相关 ,15岁以前与年龄、身高和体重呈负相关可能仅代表了发育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5.
室性期前收缩(PVS),在心脏病人和正常人群中都常见;前者为器质性,后者多为功能性。近年来PVS发病率增高,有的青年人久治不愈。本文对心电图上QRS波群及ST-T改变的分析,结合临床资料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特征,以探索两者鉴别诊断,提高临床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选出门诊中育PVS者168例,根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MRI特殊成像序列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I特殊成像序列对20例临床怀疑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观察各MRI特殊成像序列中臂丛神经的表现及显示情况。结果 MRI3D特殊成像序列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患侧及健侧的节前和节后臂丛神经均能清晰显示,对臂丛神经的显示具有特殊的优势。结论 SPACE-T2WI和T1-VIBE3D扫描序列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少的伪影,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形态、走行及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老年腓骨近端骨肉瘤影像表现,总结腓骨近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腓骨近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肿块的形态、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骨质密度、骨膜反应及周围侵犯范围等。 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50岁~72岁。溶骨型2例,混合型3例,成骨型1例;发生在骨端的为2例,干骺端的4例。6例患者仅2例有骨膜反应,其中1例为Codman三角,1例为平行状骨膜反应,发生在骨端的骨肉瘤未发现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为中、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患者均有软组织肿块。 结论老年人腓骨近端骨肉瘤以混合型为多见,Codman三角和骨膜反应少见,特别是位于骨端的骨肉瘤。溶骨型骨肉瘤无骨膜反应时,需注意与好发于腓骨骨端的骨巨细胞瘤和软骨母细胞瘤等良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FS-3D-FISP扫描序列对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能力,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临床拟行膝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术前MR成像,对MR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与关节镜对照,34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MR检查结果:FS-3D-FISP序列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97%、Kappa值为0.818.结论 FS-3D-FISP序列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关节软骨损伤的三维成像有利于临床术前对重度膝关节软骨损伤进行立体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9.
马晓晖  李石玲  张敏  赵建  郭智萍 《河北医药》2008,30(12):1898-1899
目的探讨显示关节软骨和纤维软骨的最佳MR扫描序列。方法选择不同的自旋回波序列及梯度回波序列对受检者分别进行关节软骨和纤维软骨成像,并通过对软骨的形态、轮廓、损伤程度的显示观察,对不同的扫描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及全面评价。结果FS-2D-FLASH序列对显示半月板病变最佳,并可清晰显示较大的关节软骨的损伤;FS-3D-FISP序列对显示较小的关节软骨的损伤优势明显,但图像信噪比较低;T1-FLASH-2D序列对髋臼唇的显示影像质量较好。结论梯度回波序列是显示关节软骨和纤维软骨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60.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方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扫描及后处理方式.方法 2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椎间盘扫描,对S4-5及S~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其中10例行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包括椎弓根层面的轴位扫描均能显示峡部裂和其他伴发表现,包括椎管增大或变窄、侧隐窝狭窄、双边征、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MPR、MIP斜矢状面重建能直观显示峡部裂的典型表现一猎狗项圈征,正中矢状面重建能显示椎体滑脱.结论 对常规椎间盘扫描采用对S4-5,及S5~D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的方法,对于轴位扫描发现或可疑峡部裂的患者再做相应椎体螺旋扫描,行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多平面斜矢状面和矢状面重建,是腰腿痛患者CT检查的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