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马在松  史振满 《人民军医》1999,42(11):641-64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丢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等比例减少)、骨的微结构发生变化、脆性增加、强度减弱、易于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POP)是由机体和骨骼本身生理性退行性变化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econdaryosteoporosis,SOP)则是由某些疾病和某些原因引起的。全世界现有OP患者2亿以上,我国有6000万~8000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OP患者将逐渐增多,由此引起的骨折也会相应增加,对家庭和社会都将带来严峻的挑战。1 POP的分型根据骨丢失方式及骨折部位的…  相似文献   
22.
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常是创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系MSOF的一项,但在临床工作尤其在创伤病人抢救中常被忽视,或被放在次要地位。我科1997年2月收治21名严重炸伤病人,6人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其中2人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指标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25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结果:本组中1例死亡、1例出现脑梗塞后遗症,其余均完全康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的出现率最高,分别为88%和80%。结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中要重视氧饱和度及动脉氧分压监测,注意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可早期诊断,纠正低氧血症为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24.
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围手术期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尸解证实,术后两周内突然“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人,大多是因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致呼吸心跳骤停引起的.全髋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病例,至少一半以上应归咎DVT.随着新的诊断技术,象~(125)I标记纤维蛋白扫描(~(125)I—la-belled fibrinogen scanning)、血管超声检查(Doppier ul-trasounic examination)等的应用,发现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并非以前认为的那么低,而是高达27~73%.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是因为血栓不在主干静脉,而且没有脱落形成栓塞之故.  相似文献   
25.
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马在松付源卢开柏臧素红*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一大难题。自体骨源有限;异体骨移植后吸收替代缓慢,甚至终生不被吸收而成为死骨;人工假体置换后松动问题难以克服。近数十年来国内外一直在努力寻找理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椎板开窗(Fanestration Discectomy,FD)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近期疗效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单节段性LDH行髓核摘除手术的患者97例,MED 65例,FD 32例,收集年龄、性别、慢性疾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JOA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4年,17例失访,失访率为17.89%。MED组与FD组比较具有术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1周和2周的JOA优良率高,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在术中相关并发症(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术后6个月JOA优良率及随访终末期术后复发率的比较中,统计学差异不显著(0.05)。结论 MED和FD均可缓解LDH症状,虽MED具有手术时间长,但ME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并发症及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于上肢的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5% ~20%.高发人群为青少年及老年妇女.目前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方法用于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于复杂的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则不尽如人意,还可能造成骨折部位的骨关节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笔者应用T形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共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自1992~1993年10月用吻合指背神经的远端蒂皮瓣治疗手指或指端新鲜骨关节外露、肌腱外露及陈旧性骨外露合并感染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年龄19~55岁。男8例,女1例。其中右手7例,左手2例。食指4例,中指4例,环指1例,受伤原因多数为机器挤压伤,少数为毁损伤,失去再植条件。受伤至手术时间1h至半年,8例为首次手术,1例为多次手术后,外单位拟行截指治疗病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或PKP治疗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概率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PVP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2例。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椎体骨折部位、治疗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体内分布类型、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骨水泥漏等纳入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新发椎体骨折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0例患者出现了新的椎体骨折,占总人数的8.28%。其中26例为邻近椎体骨折,占新发椎体骨折总人数的86.67%。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平均天数为600 d。新发椎体骨折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患者年龄、治疗方式、骨密度和骨水泥漏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大、骨密度低和骨水泥漏是影响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最确定的因素。[结论]患者年龄、骨质疏松和骨水泥漏是影响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一起土制炸弹爆炸伤员的伤情特点及其急救和后期治疗方法。方法:收治一批(22例)下肢炸伤伤员,探索其伤情特点和处理方法。结果:2例炸伤严重、合并失血性休克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者分别于伤后12h和70h死亡,其余病人均顺利治愈出院。结论:成批伤员到来时应做好分类工作,分轻重缓急安排治疗,四肢盲管和贯通伤道内的金属异物可延期或在病房中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