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 :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0具,解剖分离颈部双侧膈神经及副神经共60侧,测量副神经主干终点(设定为副神经进入斜方肌处)及膈神经起始点的宽度及厚度、副神经出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点至膈神经主干起始点及终点的距离、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副神经长度,寻找副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斜出的位置、副神经起始点与甲状软骨的位置关系及副神经入斜方肌内侧缘的位置与锁骨中线的关系。选取5具尸体(10侧)的副神经主干终点及膈神经起始点标本,进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运动神经纤维含量。结果: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后,5侧穿过胸锁乳突肌下行,55侧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继续向下外穿行,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距胸锁乳突肌锁骨止点85.2±5.9mm处浅出;在肩胛提肌表面,副神经越过颈后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缘于锁骨中线内侧13.2±1.9mm处进入斜方肌,于斜方肌深面分为2~5支支配斜方肌。副神经主干终点的宽度为1.61±0.39mm,厚度为0.61±0.23mm,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副神经长度为59.2±12.2mm。16侧膈神经起始点位于甲状软骨的中点水平,32侧位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6侧位于甲状软骨下缘水平,6侧位于甲状软骨上1/3水平。膈神经起始点处的宽度为1.43±0.27mm,厚度为0.60±0.26m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点至膈神经起始点的距离为26.9±6.0mm,至膈神经终点的距离为76.7±8.2mm。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间的副神经长度大于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至膈神经起始点的距离(P=0.000)。膈神经起始点的运动神经纤维含量为836±311条,副神经主干终点的运动神经纤维含量为1290±371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副神经长度明显大于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点至膈神经起始点的距离,从解剖学的角度证明了在不损伤胸锁乳突肌的情况下副神经可与膈神经起始点无张力直接吻合。  相似文献   
12.
高迁移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结合蛋白,其功能是稳定核仁的结构和调节基因的表达。在病理条件下,HMGB-1可由多种机制主动或被动地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的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HMGB-1在创伤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关注,并有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HMGB-1是颅脑创伤、急性脊髓损伤、烧伤、失血性休克、肺挫伤及骨折后二次损伤的重要介导因子。因而抑制创伤后HMGB-1的释放将有望成为未来创伤治疗的新颖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脊膜外麻醉在大隐静脉结扎剥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纳入54例患者并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脊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术毕时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HR及MA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全阻滞时间分别为(2.1±1.6)min、(9.3±2.1)min,对照组依次为(5.4±1.8)min、(15.8±3.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Smith和Robinson[1]开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以来,历经近70年发展和完善,该术式已成为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病变节段的融合,牺牲了部分颈椎活动度,导致邻近节段应力分布改变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潜在风险。为避免这些问题,旨在保留颈椎活动度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应运而生。国内外短期和中期随访显示,ACDR手术均获得相对满意的疗效,加之膝、髋关节假体在临床成功应用鼓舞,早期的一些研究乐观地认为ACDR终将取代颈椎融合术,成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新“金标准”。然而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病例数的积累以及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开展,ACDR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依旧出现的相邻节段退变、异位骨化、假体相关并发症以及再手术的需要,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反思ACDR在临床的应用[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S)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特点,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MCM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年龄 60岁患者(老年组)62例,年龄≤60岁且 40岁患者(中年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SVA)、cSVA差值(ΔcSVA)、T_1倾斜角(T_1-slope),分析老年患者矢状面平衡变化的特点。将2组患者按术前T_1-slope角度分为T_1-slope 25°和T_1-slope≥25°亚组。每个亚组内比较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得以改善。中年组术前T_1-slope、末次随访cSVA、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年组T_1-slope 25°亚组和T_1-slope≥25°亚组,前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T_1-slope 25°亚组,前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T_1-slope≥25°亚组,前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MCMS患者cSVA更易出现改变,术后cSVA也更易失代偿。T_1-slope作为矢状面平衡变化的预测因素,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老年患者术前T_1-slope较大(≥25°)时,后路手术可能增加颈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前路手术有利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维持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artificial disc insertion,AADI)和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两种不同术式对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98例接受单节段或双节段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53例,采用AADI术式,B组45例,采用ACDF术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h、2个月及6个月时吞咽困难发生率、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及椎前软组织厚度的改变,比较两种术式吞咽困难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85.66± 11.84min)明显低于B组(93.78±14.81min)(P<0.05).在术后48h及术后2个月随访时,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30.19%,3.77%)和椎前软组织厚度(10.99±1.66mm,10.17±1.87mm)明显低于B组患者(分别为51.11%,15.56%,11.92±1.59mm,11.45± 1.59mm)(P<0.05).术后48h和2个月时,A组患者SWAL-QOL评分(59.20±7.23,63.77±3.37)明显高于B组(53.91±8.99,62.07±4.51)(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ACDF,AADI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及置入物对食道的损伤和刺激较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黄酮类成分在蜂蜜抗菌性中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解蜂蜜的抗菌性与其黄酮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UV测定蜂蜜中的总黄酮含量;采用UPLC-MS/MS,以12种黄酮类成分为对照品对蜂蜜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以平皿法检测蜂蜜和81%糖溶液在不同质量分数下的抗菌性能。结果 7个市售蜂蜜均含有黄酮类物质,但因蜜源植物不同,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以枣花蜜(千红)含量最高(87.138 μg·g-1),玫瑰花蜜(青海)含量最低(28.649 μg·g-1),12种黄酮类成分在各蜂蜜中的含量各不相同,其中以白杨素在总黄酮中含量占比最高,最高占比达85.1%,其次为生松素、山奈酚和芹菜素;供试蜂蜜和81%糖溶液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性,但抗菌效果因蜂蜜品种而异,其中总黄酮含量越高的蜂蜜,其抗菌性表现也较好,81%糖溶液的高渗性对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不起作用。结论 黄酮类组分含量与蜂蜜的抗菌性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蜂蜜的抗菌性能可用于进一步鉴别蜂蜜的真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