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自2005年3月以来,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34例40个椎体,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其中31例术后胸背部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及CT提示伤椎内骨水泥填充部位满意,无椎管内占位。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术前平均37°,术后平均16°,改善角度平均21°。随访观察疼痛无复发,X线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理想方法之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准确穿刺、关键步骤中严密透视监测及病人自我监测等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强啡肽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应用体感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以及强啡肽干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封闭群雄性SD大鼠94只,将94只蛛网膜下腔插管后大鼠按鞘内注射不同药物按随机数分为:①正常组4只,不行鞘内注药。②对照组6只,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③强啡肽组:生理盐水+30nmol强啡肽A(1-13)。④强啡肽+nor-BNI(Kappa受体拮抗剂)组:30nmol强啡肽A(1-13)+100nmolnor-BNI。⑤强啡肽+MK-801(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组:30nmol强啡肽A(1-13)+100nmolMK-801。每组分1,3,7,14d4个时间组,每组7只动物。注射药物均以生理盐水配成10μL溶液,强啡肽A(1-13)在nor-BNI或MK-801鞘内注射后15min应用。所有动物在注药后应用电生理技术观察大鼠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①正常组动物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2.35±0.26)ms,波幅(26.84±4.19)μV。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1.88±0.28)ms,波幅(20.76±2.50)μV。②单纯鞘内注射强啡肽组在注药后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值均变小,3d时有些动物仅存痕迹波,波型变宽,潜伏期逐渐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注药后1,3d时波幅和潜伏期与注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诱发电位3d时不但没有恢复,而且继续加重。③单纯注射强啡肽的各组动物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在7,14d时也没有明显恢复。而联合鞘内注射nor-BNI或MK-801组的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在1~3d时与强啡肽组差异不显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而在7,14d时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较强啡肽组的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短、波幅大,与强啡肽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④强啡肽A(1-13)联合注射nor-BNI组与MK-801组两组间对脊髓电生理损害的改变类似,强啡肽A(1-13)+nor-BNI组的损害表现小一些,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⑤实验中观察到运动诱发电位的表现与大鼠的运动功能相符合,运动诱发电位的恢复预示着运动功能的恢复。结论:强啡肽鞘内注射能导致脊髓电生理损害,而应用nor-BNI和MK-801干预后,均能部分对抗强啡肽对大鼠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作用,出现了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的改变,提示这两组大鼠的运动神经纤维破坏较少,恢复快,再生多,证明了强啡肽对脊髓神经确实有继发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3.
24.
25.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后椎前软组织肿胀与吞咽困难的关联,比较分析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术和传统的Cage钛板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单节段(C5/6)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其中25例患者采用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Zero-p组),29例患者采用传统的Cage钛板融合术治疗(Cage组);通过颈椎侧位X射线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椎前软组织的宽度,根据肿胀程度,将患者分为肿胀组(24例)和非肿胀组(30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比较Zero-p组和Cage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肿胀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5.8%,高于非肿胀组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平均为6.22 mm,低于Cage组的9.2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为12.0%,低于Cage组的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ACDF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也较高。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C5/6)脊髓型颈椎病较传统的Cage钛板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8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瘤段广泛切除后,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根据Enneking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5%.随访4~48个月,其中20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8例复发或转移.结论 人工假体置换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手术可改善膝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早期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严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方法,以获得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方法将颈椎16排CT扫描的数据导入Mimics8.1软件中,进行颈椎CT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构建一圆柱体来模拟椎弓根螺钉,并置入颈椎椎弓根内,然后测量各项置钉参数。结果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清晰的颈椎三维图像,使用软件测量功能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解剖数据(椎弓根宽度和轴线长度)和置钉参数(置钉的α角、β角以及置钉α角安全范围)。结论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三维数据,为术中实施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依据,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性研究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8.
肩周炎是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以及肩肱关节囊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炎症的总称。肩周炎病程迁延,疼痛持续并渐加重,影响肩关节运动,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现将我院2007-01—01—2007—12—31门诊410例肩周炎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构建可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在体外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3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及口腔医学院完成。①将pGEM-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3和pSecTag2B表达载体分别用KpnⅠ和NotⅠ酶切后重组pSecTag2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质粒。②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获得稳定表达后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③通过噻唑蓝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成功构建pSecTag2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真核表达载体(电泳可见540bp的特异条带)。②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质的稳定表达(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450nm处吸光度值,原液及1∶10稀释度细胞上清大于阴性对照组2.1倍以上)。③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较对照组吸光度值明显增高,在24~72h其增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显著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于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