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对于下颈椎Ⅲ~Ⅳ度骨折脱位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尚有争议.2004年7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经前路减压、复位、髂骨块或钛网植骨及带锁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Ⅲ~Ⅳ度下颈椎骨折脱位18例,获得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和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评分系统用于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6例下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岁。高处坠落伤40例,交通伤12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部位:L337例,L4 16例,L53例。按AO分型:A3.1型17例,A3.2型14例,A3.3型25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40例。按A0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分别选择跨伤椎固定、经伤椎置钉固定、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手术方式。对比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的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进行评定。结果:56例切口无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情况:跨伤椎固定方式融合13例,经伤椎固定方式融合20例,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方式20例均获得植骨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C级1例,D级3例,E级52例。患者局部疼痛评定:Pl52例,P23例,P31例。工作状态分级:W112例,W239例,W35例。结论:由于下腰椎与胸腰段在解剖、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其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而根据AO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的综合评分,是指导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选择的较好方法,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根据损伤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3月~2010年2月采用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9.2)岁,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56.1±7.3)岁,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植骨融合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25~38个月(平均28.2个月).B组随访时间24 ~ 36个月(平均27.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或沉陷.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术后改善率及融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较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以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少、住院费用低的特点,可以作为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改良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系统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下腰椎骨折病例资料89例,按AO分型:A3.1型22例,A3.2型22例,A3.3型31例,B2.3型6例,C1.3型8例。用改良TLICS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对比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病例切口无感染。随访12~60个月,平均29.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脊髓神经功能有Ⅰ~Ⅱ级的恢复。结论由于下腰椎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应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改良TLICS系统是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3月3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0.5岁),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并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10±16.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6±40.1) mL.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6.7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1±0.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2±0.5)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8.4%,其中优级改善率(75%~100%)31例(93.9%),良级改善率(50%~74%)1例(3.0%),可级改善率为(25%~49%)1例(3.0%).优良率为96.9%.VAS评分术前为(7.9±0.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9±0.5)分,下降了75.9%.所有患者随访期间X线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及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神经损伤的病例48例,其中马尾神经损伤3例,神经根损伤45例。神经损伤的原因:1操作损伤;2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3植骨块卡压;4椎管血肿压迫;5其他原因。1例血肿压迫所致的马尾神经损伤病例进行了椎管探查和血肿清除术,另2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由于操作所致神经根损伤的15例病例予非手术治疗,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神经根损伤的30例患者均进行了螺钉调整术。结果失访5例,余43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1.2个月。获得随访的3例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5例因术中操作所致神经根损伤的病例,其中2例失访,其余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6例,未恢复4例;30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神经根损伤的病例,其中3例失访,其余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0例,大部分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未恢复1例。再次手术病例除1例出现切口深部急性感染外,其余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除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还有手术操作、螺钉位置不正确和植骨块卡压等因素。神经损伤只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病例神经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于神经损伤的预防,要求术者对病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操作严谨、细致,并借助影像系统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4岁(36.1±14.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致伤部位:T11/12 2例,T12/L1 6例,L1/2 7例,L2/3 4例,L2~L4 1例,L3/4 1例。AO分型:B2型13例,C型8例。均采用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钛网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治疗。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损伤部位Cobb角和椎管骨块占位率,观察植骨融合、椎管重建和内固定情况。采用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145±19.2min);术中出血800~2200ml(1320±476.5ml);术后切口引流液250~580ml(398±127.5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或脊髓神经功能恶化病例。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21.5±9.7个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和椎管占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均获得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或钛网移位等现象。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固定、改良270椎管减压并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并且椎管减压彻底,可以维持脊柱良好的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椎管减压方式(270°和360°)并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采用270°和360°椎管减压并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病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7例,D级12例。接受270°椎管减压组(A组)17例,360°椎管减压组(B组)1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4~48个月,平均28.5个月。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和术后输异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两组病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和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椎管占位的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两组病例的钛网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中除ASIA分级A级患者外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一期后路固定、椎管减压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术,270°和360°椎管减压各有优缺点,采用360°椎管减压需慎重,而270°椎管减压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时间为2012年1月~2014年2月,80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均接受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2.96±0.36)d、住院时间为(7.11±0.62)d;未有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血管栓塞、术后感染)的情况;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利于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可促进治疗疗效的提高,且可以缩短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