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自1995年8月至2006年06月,我院采用第二掌骨远端带血管蒂骨瓣治疗舟状骨骨折后骨不连3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根据海派中医张氏热病理论制定的清透达邪法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60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高热证)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清透达邪方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刻退热效率、退热时间及临床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3 d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75%,对照组为8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即刻退热效率:首次服药后4 h,治疗组中的即刻退热患者为53例(66.70%),对照组为54例(68.40%),两组的即刻退热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退热时间: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2.63±17.52) h,对照组为(19.68±16.54) h,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咽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透达邪法治疗外感热病能有效退热,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0年6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单一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临床诊断与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RI-T2驰豫时间、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融合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41.0±27.3min与139.5±33.7min)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8.0±122.2ml和25.6±32.4ml,明显少于传统开放手术组的370.0±147.1ml和277.8±167.4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7.3±3.2d,短于传统开放手术组的9.5±2.7d(P<0.05).每组患者术后1个月、24个月时的VAS评分与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时微创手术组腰、腿痛VAS评分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24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24个月时ODI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酸磷酸激酶在术后1、3、5d时明显升高(P<0.05),术后1d达到高峰,7d时基本恢复正常,并在术后1、3d时微创手术组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3个月时手术节段多裂肌的T2驰豫时间微创手术组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6个月及24个月随访时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前者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有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16例,2节段10例,3节段4例,4节段2例,其中9例合并椎管狭窄。结果 16例术后随访11~42个月,平均22个月。复查X线片见螺钉的方向、长度均满意,原伤椎未进一步压缩,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胸腰部及腿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脊柱融合好。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适用于不能行椎体成形术的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它具有安全、可靠及缓解疼痛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中药抗炎合剂对早期脓毒症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抗炎合剂,观察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不同时段B型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及7d内出现休克患者的比例。结果治疗3d后治疗组TNF-α、CRP水平下降;7d后,BNP、TNF-α及CRP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CK-MB、cTnI均有所回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休克患者比例小于对照组。结论抗炎合剂治疗早期脓毒症患者心功能不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8年9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因子宫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下全子宫或次全切除术,同时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的92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827例,腹腔镜下次全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02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在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影响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因素,并随访术后患者浆液性卵巢癌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输卵管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情况患者子宫良性疾病类型、输卵管结扎史、剖宫产史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输卵管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情况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阳性是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5)。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及次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后患者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中未出现浆液性卵巢癌。结论: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4.32%,CA125阳性是突变型P5...  相似文献   
37.
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致死、致残率高。而无论是冠心病还是脑卒中,其实质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动脉硬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闫国良介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一定阶段,动脉就会逐渐硬化,这是一种退行性的不可避免的改变,俗称“老化”,“向死而生”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