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背景:成肌种子细胞是构建工程化成肌复合物的基础,如何优化其扩增是过渡到临床应用的核心。目的:分析将 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及5-氮杂胞苷不同模式下联合诱导兔脂肪源性基质细胞体外成肌潜能的变化。方法:取兔腹部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脂肪源性基质细胞,分别以不同方式进行成肌细胞诱导:5-氮杂胞苷诱导组;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5-氮杂胞苷+ 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诱导组;并设空白对照。于诱导第1,4,8,12,16,20,24,28天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行 MTT 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细胞,检测Ⅲ型胶原含量。结果与结论:联合诱导组与其他组相比,细胞生长迅速,16 d 增殖达高峰,20 d 肌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排列规则,呈结蛋白强阳性表达,细胞周期显示联合诱导组脂肪源性基质细胞的 DNA 复制期细胞比例增加,间隙期细胞减少,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多因子联合5-氮杂胞苷模式能有效促进脂肪源性基质细胞向成肌细胞定向分化,细胞增殖显著,是成肌细胞体外诱导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从仿生学角度出发,首次将脂肪基质细胞、人重组骨形态形成蛋白2、壳聚糖/胶原蛋白/β磷酸三钙膜材基质有机的结合,体外构建仿生骨膜,探讨仿生骨膜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可行性,分析其生物相容性及骨再生特点。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11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完成。材料制备:成骨诱导化培养兔脂肪①基质细胞、制备释放人重组骨形态形成蛋白2的壳聚糖/胶原蛋白/β磷酸三钙膜材基质,联合生物凝胶 动态种植,三维方式构建仿生骨膜。②实验动物: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移植仿生骨膜组,移植诱导骨膜组,空白支架组。③实验方法:建立兔右侧桡骨10mm骨缺损模型,将制备的携载人重组骨形态形成蛋白2及脂肪基质细胞的仿生骨膜、携载人重组骨形态形成蛋白2的诱导骨膜、壳聚糖/胶原蛋白/β磷酸三钙膜材支架分别移植到各组骨缺损区域。④实验评估:术后第2,4,6,8,10,12周观察桡骨移植区域,了解新骨生长及重建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骨组织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骨形态形成蛋白的表达。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骨矿物含量、骨密度值。术后第12周,生物力学测试检查骨结构强度力学指标和刚度指标。结果:72只新西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显示:仿生骨膜组第6周有大量新生骨痂,第12周呈现骨性连接;诱导骨膜组骨质仅部分连接;空白支架组部分骨痂呈向心性生长。②组织学观察情况:仿生骨膜组第6周存在膜内成骨为主的大量新骨,第12周,恢复正常骨结构;诱导骨膜组存在软骨内成骨为主的新骨,第12周,缺损基本修复;空白支架组部分板层骨形成;各组均未见炎性及免疫排斥反应。③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仿生骨膜组增生骨内膜、骨痂骨细胞、骨髓腔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显著;诱导骨膜组软骨基质及部分骨膜出现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空白支架组仅软骨基质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④双能X射线吸收法检测:仿生骨膜组骨矿物含量、骨密度值均高于诱导骨膜组及空白支架组(P<0.05)。⑤生物力学测试:与诱导骨膜组、空白支架组相比,仿生骨膜组最大弯曲负荷及抗弯刚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体外构建的仿生骨膜能有效的修复骨缺损,其生物相容性良好,通过协同诱导、引导、传导效应,增强骨再生能力,促进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53.
逐渐增多,其一旦发生,难以逆转.传统治疗虽然能缓解临床症状,遗憾的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引发并发症.组织工程学治疗策略的兴起,为椎间盘退变疾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并为椎间盘再生治疗带来了希望[1].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仿生诱导骨膜与工程化骨联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可行性,以了解其骨再生特点.方法 兔脂肪基质细胞种植于释放rhBMP-2的生物衍生型复合载体,三维构建工程化骨;壳聚糖,胶原蛋白/β磷酸三钙支架,复合rhBMP-2及兔脂肪基质细胞构建仿生活性骨膜.建立兔桡骨10 mm骨缺损模型,随机移植4组,A组仿生骨膜及工程化骨;B组工程化骨;C组仿生骨膜;D组空白支架,即生物衍生型复合骨.行X线、组织学、免疫组化、双能X线吸收法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在新生组织再生、成熟骨替代程度及骨修复完善方面,A组占明显优势、12周时已完成缺损修复,B组初步完成缺损修复,C组仍处于塑形改建期,D组修复能力较差,骨再生延缓;A组骨矿物含量(BMC)及骨密度(BMD)值均高于其它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仿生骨膜与工程化骨可强化骨再生能力,兼具诱导、引导、传导作用,通过两者协同效应,促进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55.
郭洪刚 《中国保健》2008,16(8):327-328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随着现代监护、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治疗方针发展为现阶段"个体化"治疗方针.在此,仅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SAP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浅谈治疗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56.
背景:成肌种子细胞是构建工程化成肌复合物的基础,如何优化其扩增是过渡到临床应用的核心。 目的:分析将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及5-氮杂胞苷不同模式下联合诱导兔脂肪源性基质细胞体外成肌潜能的变化。 方法:取兔腹部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脂肪源性基质细胞,分别以不同方式进行成肌细胞诱导:5-氮杂胞苷诱导组;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5-氮杂胞苷+ 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诱导组;并设空白对照。于诱导第1,4,8,12,16,20,24,28天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行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细胞,检测Ⅲ型胶原含量。 结果与结论:联合诱导组与其他组相比,细胞生长迅速,16 d增殖达高峰,20 d肌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排列规则,呈结蛋白强阳性表达,细胞周期显示联合诱导组脂肪源性基质细胞的DNA复制期细胞比例增加,间隙期细胞减少,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多因子联合5-氮杂胞苷模式能有效促进脂肪源性基质细胞向成肌细胞定向分化,细胞增殖显著,是成肌细胞体外诱导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7.
背景:仿生策略研制骨组织生物支架已成为当今研发生物替代品的关键环节,如何模仿天然骨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骨基质的重要内容。 目的:观察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nβ-TCP-CS-PCL)的细胞及组织相容性,评估其生物安全性。 方法:基于三维图像重建辅助研制纳米化仿生骨基质,羊自体脂肪基质细胞分离和成骨诱导培养,进行复合培养:实验组:nβ-TCP-CS-PCL+凝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基质细胞;对照组:凝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基质细胞。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外基质丰富,细胞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新骨发育趋于成熟,未见炎性反应。提示纳米级nβ-TCP-CS-PCL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58.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牙周病的治疗方面取得满意效果后,它的基本机理即机械性阻挡和选择性组织生长引起骨科界的兴趣和重视,初步实验和临床应用已显示出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对骨缺损的治疗有效,这种技术不但能应用于扁平骨缺损的治疗,而且适用于管状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关键是引导膜,膜材料大体分为两类即非降解性膜和可降解性膜,但由于制作工艺、膜材料成分的不同,致使目前应用的膜种类较多。非降解性膜由于其不能被机体吸收需要二次手术而逐渐被淘汰,在众多的可降解性膜中,携带不同骨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一定机械性能的引导膜是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9.
目的将经成骨化诱导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脱细胞牛骨基质(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实验着重观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的过程——细胞与ABECM复合和生长的影响,为有效快速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Wistar大鼠2只,从股骨取MSC在体外扩增、纯化、诱导成骨化,做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实验组用胎牛血清(FBS)、多聚赖氨酸(PLL),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溶液预处理的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并计算细胞黏附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倒置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接种后6、12h实验组细胞黏附率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在材料表面已完全伸展,附着在材料表面;对照组细胞大多呈不规则形,未完全伸展。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复合培养第3、6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FBS和PLL分别预处理,可以改善ABECM材料表面特性,利于提高细胞接种效率,从而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