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56.18,240.31±93.58,t=6.26,P<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χ2=21.37,P<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χ2=10.37,P<0.01)。结论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测量人腰椎e角及椎弓根长度作为临床操作及改进椎弓根螺钉结构的基础。方法搜集人新鲜L1-L5腰椎标本60个,共120个椎弓根,测量其e角及椎弓根长度。结果L1-L5e角分别为(15±3.19)°、(19.91±2.19)°、(24.08±4.36)°、(25.29±4.10)°、(30.25±4.71)°,椎弓根长度分别为(14.60±1.87)mm、(15.97±0.88)mm、(15.85±1.49)mm、(17.21±1.59)mm、(19.13±2.36)mm。结论L1-L5e角及椎弓根长度对临床实际操作和研制膨胀式椎弓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皮瓣修复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igiography, ICGA)以增加皮瓣移植成活率和减少皮瓣术后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 自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78例患者,按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皮瓣移植术;观察组在皮瓣移植术前及术中进行ICGA,以评价皮瓣的血运情况,并根据造影结果调整手术方案。结果 对照组均通过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皮瓣手术,其中有8例皮瓣尖端在术中出现血运障碍,给予相应处理后完成手术;其余32例按术前设计顺利结束手术。观察组进行ICGA后均未出现造影相关并发症,其中有3例根据ICGA结果调整手术方案,顺利完成手术;其余35例按术前设计顺利结束手术。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皮瓣血供异常(χ2=0.212,P=0.645)及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χ2=0.749,P=0.387)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进行ICGA,可对随意皮瓣的设计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皮瓣手术中...  相似文献   
35.
杨艳丽  郭小伟  陈浪  吴雯   《护理与康复》2017,16(2):144-145
总结20例使用软衬硅橡胶材料即刻修复替牙期儿童颌骨局部较小缺损的护理配合要点。护士配合制取印模,制模前教会患儿修复全程的配合方法,并做好心理护理,配合制作硅橡胶阻塞器,并协助医生给患儿佩戴阻塞器,佩戴前做好各项物品准备和患儿准备,佩戴后做好健康宣教。2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每月复查调改1次,随访1~2年,均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177;56.18.240.31&;#177;93.58,t=6.26,P&;lt;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r=21.37,P&;lt;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X^2=10.37,P&;lt;0.01)。结论 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辅以纳米仿生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5~71岁,平均41.2±5.6岁;胸椎(T4~T10)结核9例,胸腰段(T11~L2)结核7例,下腰椎(L3~L5)结核1例;单节段病变12例,两节段病变5例;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照ASIA损伤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6例。本组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笼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从术前2周~术后18个月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定时随访,观察植骨区融合情况并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64~366min,平均294±88min;术中出血量457~1350ml,平均731±78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7个月,平均23±6个月,随访期间无结核症状加重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1例患者术中出现胸膜破裂,予以修补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正常出院。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88.2%,术后12个月时植骨区均可见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术前VAS评分为8.1±0.6分,术后2周时为2.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1±0.2分;术前Cobb角为28.3°±9.8°,术后2周时为8.1°±1.5°,末次随访时为9.8°±2.1°,终末矫正率为65.3%。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4例,E级13例。手术前后VAS评分、Cobb角、ASIA分级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合纳米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较局限的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多发性骨髓瘤(MM)所致椎体病理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1例MM患者的35个病变椎体接受PVP治疗,比较患者不同时段的疼痛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结果 所有椎体均穿刺成功,术中未出现肺栓塞、肋骨骨折、神经症状等并发症.术中发生骨水泥沿椎体静脉丛渗漏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后3 d内疼痛情况均得到良好缓解,术前疼痛VAS评分为(6.9±0.8)分,术后3个月为(1.5±1.0)分,术后6个月为(1.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DL评分为(45.0±11.0)分,较术前的(78.0±10.0)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至今患者疼痛无加重,手术椎体均未再发骨折.结论 对于脊柱MM所致椎体病理性骨折患者,PVP治疗临床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但其取材不便,且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故而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与非致敏BALB/c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BALB/c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进行分离,采用贴壁培养的方法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应用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移植到致敏和非致敏的受体小鼠体内,并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情况进行检测。对致敏BALB/c小鼠进行照射预处理,联合应用异基因骨髓细胞与同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观察BALB/c小鼠的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48 h后,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受体和非致敏受体小鼠分别归巢于脾脏和骨髓。在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实验中,致敏BALB/c小鼠接受异基因骨髓细胞与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结果显示致敏BALB/c小鼠全部在移植后12-15 d死亡,生存的中位时间是14 d,而仅接受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的致敏BALB/c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 d。说明细胞移植后在致敏受体内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归巢为脾脏和骨髓,联合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植入致敏受体体内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