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1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276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186篇
基础医学   446篇
口腔科学   129篇
临床医学   1484篇
内科学   542篇
皮肤病学   92篇
神经病学   135篇
特种医学   3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79篇
综合类   2446篇
预防医学   1091篇
眼科学   173篇
药学   1123篇
  22篇
中国医学   1077篇
肿瘤学   359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364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601篇
  2013年   556篇
  2012年   653篇
  2011年   669篇
  2010年   613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393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髌骨骨折在骨科领域属常见骨折,一般累及髌骨的中1/3,常伴有分离移位,需手术内固定治疗。由于是关节内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容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故对复位要求较高。单纯钢丝环扎因固定欠牢靠,需辅助长时间外固定,不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目前逐步摒弃而被张力带取代。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6年10月采用2枚空心加压螺纹钉结合钢丝治疗髌骨体部横形骨折25例,取得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2.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在骨科疾病中并不少见,由于创伤后局部血运的破坏,股骨头长期处于缺血状态,致使骨质疏松,临床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高。我院自1997年9月~2006年12月应用取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股骨颈加股方肌骨瓣移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不连、股骨颈缺损者1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3.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广为国内外医学界重视,由于超声诊断仪器的研制及不断改进,从技术和工艺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器官和组织图象的显示已达到了进一步完善程度,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而且扩大了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内、外、儿、妇及其他学科的诊断,其深度和广度已达到相当程度。本文对正常,怀孕和患病的妇女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4.
汪歌  郁多男 《解剖学报》1994,25(2):166-171,T004
将人类鼻咽癌不同克隆株的细胞悬液植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和BALB/c(nu/nu)裸小鼠的颈背侧皮下,56d后处死全部动物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后CNE2L2为高转移克隆株,其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肺转移率为715;而CNE2L4为低转移克隆株,其肺转移率为13%,淋巴结未见癌转移。这是从1个细胞母系中新筛选出的1个高转移和1个低转移的癌细胞克隆株。实验结果还显  相似文献   
95.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是一类现已明确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对细胞外基质(ECM)基因表达、降解、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免疫功能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前期我们研究发现,TGF-β1启动调控序列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509C>T与肝纤维化进展及血浆中TGF-β1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抗纤维化细胞因子(IL-10、HGF、IFN-γ)对含TGF-β1基因-509C>T启动调控序列活性的影响。我们以特定-509C>T基因型患者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得到一对长度为2.14kb(-1328~+812)含有-509C>T变异的TGF-β1上游基因片段,并将其与不含启动子的pCAT3-enhancer报告基因载体重组,构建重组体phT-GF2.14C和phTGF2.14T。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两种重组体分别转染至正常人肝脏细胞中,分别用IL-10(4ng/ml)、HGF(10ng/ml)、IFN-γ(20ng/ml)干预转染后细胞。ELISA法测定转染细胞的报告基因CAT活性。结果表明:肝细胞转染重组体phTGF2.14C细胞的CAT活性明显高于转染重组体phTGF2.14T(t=12.5882,P=0.0002)。IFN-γ对TGF-β1基因启动子phTGF2.14C、phTGF2.14T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细胞因子IL-10和HGF对其调控作用不显著。TGF-β1基因-509C>T中C等位基因可明显增强TGF-β1基因上游启动调控序列的转录活性,IFN-γ作为一种抗纤维化细胞因子在基因转录水平对含有两种等位基因-509C>T的TGF-β1基因上游启动调控序列均具有抑制作用。而作为抗纤维化细胞因子的IL-10与HGF在2.14Kb(-1328~+812)区域内对TGF-β1基因上游启动调控序列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诱变剂敏感性和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的发生与染色体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肿瘤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众多研究显示: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DNA损伤和/或误配修复能力的缺陷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而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诱发靶组织染以体上的突为事件。诱变剂敏感性间接反映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作为肿瘤易感性的独立的生物学指标,近年来已日益受研究工作的重视。本综述诱变剂敏感性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98.
长效抗生育埋植剂CaproF体内药物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可降解长效抗生育埋植剂CaproF的体内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将CaproF植入Wister大鼠皮下。每隔一定时间处死动物,取出埋植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药物残留量,计算单位长度埋植剂平均每日药物释放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左炔诺孕酮(LNG)血药浓度。结果CaproF埋植剂在60、120、180、360、720d药物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1.0±3.0)、(11.7±3.7)、(8.0±1.2)、(7.3±0.4)、(9.3±0.9)μg/(d·cm),并可维持基本恒定的血药浓度。结论左炔诺孕酮CaproF埋植剂植入体内后,平均药物释放速率达到7.6μg/(d·cm),并可维持2年的基本稳定释放。  相似文献   
99.
乳酸菌介导巨噬细胞极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可以在肠道内定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通过产生有机酸、细菌素等抗菌物质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发挥益生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与它的活化和维持机体免疫屏障机制及调节肠道生理屏障功能密切相关。乳酸菌作为益生菌与免疫细胞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巨噬细胞。它通过各种途径与巨噬细胞作用,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并向不同的表型极化,参与模式识别受体包括Toll样受体(TLRs)、Notch、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从而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在这过程中,乳酸菌在机体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乳酸菌介导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在肌强直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肌强直病患者均进行常规针电极EMG、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的检查。结果:20例肌强直病患者均有肌强直放电,NCV及F波均正常;其中6例先天性肌强直病患者EMG轻收缩平均时限及电压均正常,重收缩时呈干扰相;另14例患者EMG轻收缩时平均时限缩短及电压降低,重收缩时呈病理性干扰相,EMG呈肌原性损害。结论:EMG在肌强直病诊断及分类诊断中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