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bone height and the bone density of the palate for implants placement using cone beam CT(CBCT)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safe and stable placement of palatal implants.Methods Three-dimensional reformatting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the selected CBCT scanning data of 34 patients aged 18 to 35 yeras,by means of EZ implant software.The vertical bone height was measured at 20 interesting sites of palate.Bone density was measured at 10 sites that could support 3.0mm long implants.The data of the vertical bone height and bone density were analyzed by Kmeans cluster analysis.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the 10 sites were classified into 3 clusters.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three clusters in bone height and bone density(P<0.05).The ISD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reatest mean value of vertical bone height was obtained in cluster 2,followed by cluster 1 and cluster 3;the highest bone density was founded in cluster 3,followed by cluster 1 and cluster 2.Conclusions Evaluation of the sites for palatal implant placement with cone beam CT would be helpful in safe and stable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52.
3D生物打印是利用数字化影像技术将临床获取的医学影像转换为二维模式,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进行逐层打印并叠加的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打印过程中,生物材料和活细胞被精确地带到目标位置,实现复杂结构的精密打印。基于3D打印的高度灵活性,利用该高新技术可以个性化修复患者因创伤、肿瘤、遗传等问题引起的诸如骨缺损、软组织缺损等问题。因此3D打印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3D生物打印目前的研究进展,对3D生物打印的特点、打印方式进行论述,综述3D生物打印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应用,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3.
防治牙槽嵴萎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齿拔除后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是影响缺失牙患者健康的重要口腔疾病之一。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应用了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本文综述了即刻种植、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几种主要的技术,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同时指出了防治牙槽嵴萎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阵列负载盐酸米诺环素(MN)前后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塞坦氏菌(Tf)和伴放线放线杆菌(Aa)早期黏附行为的影响。方法: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并负载MN。微生物实验分成3组:单纯抛光钛片(Ti)组、TiO_2纳米管钛片(TiO_2)组和负载MN(120μg)TiO_2纳米管钛片(MN TiO_2)组;通过抑菌圈实验评估各组钛片的抗菌性能。结果:Ti组基本没有抗菌作用;TiO_2组的抗Aa、Pg及Tf活性较差,4 h后的抗菌率仅20%左右;负载MN后其抗菌性能增强,4 h后的抗菌率高达77%以上。结论:Ti组没有抗菌作用,若在其表面形成TiO_2纳米管阵列且负载MN则可形成较强的抗牙周致病菌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阐明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好发部位、X线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并与经典型成釉细胞瘤鉴别。方法 报道1例DA,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DA是由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与散在的牙源性上皮巢组成。结论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的好发部位、X线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与经典型成釉细胞瘤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6.
基因芯片筛选成釉细胞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生物芯片技术筛选成釉细胞瘤相关基因。方法: 分别从人成釉细胞瘤和16周人类胚胎的牙胚组织中提取总RNA并纯化为mRNA,2种组织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有荧光分子标记的探针,然后与含有14 000种人类基因的芯片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用ScanArray4000 Standard Biochip Scanning System扫描仪扫描,结果用芯片图像分析软件(Genepix Pro3.0)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杂交筛选并与人类胚胎牙胚组织比较,从14 000个基因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722个,占5.0%,大于2倍的上调基因有240个(33.0%),其中有92个基因表达超过3倍;下调基因482个(67.0%)。结论: 运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可以初步筛选出成釉细胞瘤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57.
外科手术矫治方颌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角咬肌肥大的手术指征和总结口内截骨矫治的临床体会,方法:C地15例下颌角咬肌肥大患要用口内途径行下颌角及部分嚼肌切除矫治术,对其临床特点,术前准备,麻醉方法,手术方案设计,手术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结果:术后外形完全满意者12例,基本满意者3例,双侧下颌角外观经截骨后均取得了较满意的弧线,结论:术前严密设计,术中准确截骨,是保持最终效果左右一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腭部种植体植入部位骨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腭部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方法将34例18~35岁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导入种植分析软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测量腭部20个感兴趣部位的骨厚度,计算长度3.0mm和6.0mm种植体的可植入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牙孔后3.0mm距腭中线6.0mm处骨厚度值最大,为(8.7±2.7)mm,分别有94.1%、73.5%的个体适合植入长度3.0mm、6.0mm的种植体。只有在P6D0处(P=0.035)和P12D0处(P=0.040),骨厚度测量值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腭部骨厚度变异大,腭正中区域适合植入短种植体,腭旁侧区域适合植入较长的种植体。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腭部骨的骨密度,为确定腭部种植体稳定植入的部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34例18~35岁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导入EZ种植分析软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测量腭部20个感兴趣部位的骨密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部骨20个测量部位中,骨密度均值为332.1~700.4HU不等。腭部骨往后方和侧方,骨密度均有下降趋势。男、女之间各部位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在P6D0(t=2.398,P〈0.05)、P12D0(t=2.597,P〈0.05)两个部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锥形束CT评估腭部骨的骨密度,有助于支抗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60.
背景:目前临床上评估骨折愈合进程主要依赖于X射线片上桥接骨痂的形成和体积。但由于X射线对人体有辐射伤害,无创性的超声监测骨折愈合过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目的:运用超声成像动态观察兔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并与X射线摄片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12/2007-12在深圳宝安松岗人民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兔龄7~12个月,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方法:随机抽取6只用于正常下颌骨的超声及X射线观察,另外24只制成下颌骨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1 d,1,2,4,6,8周对实验兔进行X射线平片、超声成像检查,依据X射线平片和超声图像对愈合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平片、超声成像检查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 结果:3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平片显示下颌骨骨折间隙内组织呈进行性钙化,随着时间延长,骨折间隙逐渐变窄,骨痂从无到有,骨折线从模糊到消失。超声图像显示骨折愈合中期,骨折间隙可见向外隆起的声束,并可穿过间隙。在骨折愈合后期,骨折间隙中向外隆起的声束消失,其后为声影,表明骨痂密度增高,骨痂钙化良好。各期的X射线检查与超声检查结果基本相符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966,P < 0.001。 结论:超声检查和X射线平片检查一样,可以通过骨折间隙的变化及骨痂形成的范围来判断骨折愈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