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2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471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149篇
妇产科学   85篇
基础医学   511篇
口腔科学   182篇
临床医学   1717篇
内科学   1179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307篇
特种医学   4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42篇
综合类   3848篇
预防医学   1525篇
眼科学   211篇
药学   1479篇
  11篇
中国医学   1619篇
肿瘤学   406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667篇
  2011年   773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671篇
  2008年   619篇
  2007年   654篇
  2006年   581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539篇
  2002年   448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468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335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5篇
  1974年   6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螺钉拔出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两种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方法与经椎弓根固定方法的螺钉拔出强度,评价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新鲜胸椎标本4具,共32个肋骨-椎骨序列,根据螺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3组,A组采用经椎弓根固定,B组采用经横突-椎体固定,C组采用经改良肋横突法固定。根据所用螺钉规格不同将其分为4种不同测试条件:D1,螺钉直径5.5mm,长度40mm;D2,螺钉直径5.5mm,长度45mm;D3,螺钉直径6.5mm,长度45mm;D4,螺钉直径6.5mm,长度50mm。测试3种固定方法下的螺钉拔出力,并做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D1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787.0±119.3N,B组为706.2±109.4N,C组为616.1±82.3N,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2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862.3±128.7N,B组为811.4±113.6N,C组为655.1±92.2N,A、B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3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855.3±117.1N,B组为938.0±131.5N,C组为861.3±117.8N,A、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4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864.3±120.9N,B组为959.6±135.2N,C组为941.2±115.4N,A组与B、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直径6.5mm、长度45~50mm的螺钉固定时,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螺钉拔出力优于椎弓根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2000年6月到2004年6月通过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36例病例进行分析。按AO原则分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T板螺钉内固定,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架固定。结果36例患者全部随访,功能满意32例(88.8%),可3例(8.8%),不满意1例(2.4%)。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通过手术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相似文献   
23.
笔者 2002年 1月~ 2004年 3月采用自拟益气固冲方治疗崩漏辨证属气虚证患者 19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新兵训练对女性月经的影响。方法女性新兵200名,参加队列和体能训练3个月,分别记录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月经、体质量状况及心理评估。结果新兵训练中的月经周期异常率、经期异常率和痛经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新兵训练前,体质量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新兵训练结束转入正常部队生活1年后,月经周期异常率、经期异常率、痛经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新兵训练对女性月经有明显影响,其影响是功能性、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并非器质性损害。  相似文献   
26.
宜昌市20年结肠镜检查大肠癌患病率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该市大肠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以所有结肠镜受检对象为研究群体,对大肠癌患病率、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大肠癌临床症状与大肠癌患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结果自1980年以来,大肠癌年度患病率呈非线性缓慢上升,男性大肠癌患病率7.1%;女性大肠癌患病率5.5%;在3个年限段(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5年)大肠癌中位患病年龄分别为男53.5、56.7和59.0岁;女51.9、53.7和55.2岁。986例大肠癌中直肠癌691例,乙状结肠癌82例,降结肠癌18例,脾曲癌4例,横结肠癌37例,肝曲癌30例,升结肠、回盲部癌79例,大肠多发性癌45例。临床症状以便血为主,其次为腹痛、腹部包块和肠梗阻发生率较低,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结论该市大肠癌患病率和中位发病年龄呈缓慢上升,低于国内大肠癌高发区。大肠癌肿瘤发生部位有近移和多发趋势。便血是直肠癌主要症状,中老年患者便血发生率高于青年患者,但腹痛发生率低于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IZ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进行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属种鉴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细菌23S rDNA基因作为鉴别细菌属的靶基因,通过设计合适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13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和5种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扩增产物的酶切片段进行RFLP分析和SSCF,分析。[结果]运用通用引物可以扩增出13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23S rDNA基因Hpa Ⅱ酶切产物的RFLP分析表明,不同种属的致病菌表现出不同的RFLP图谱,利于进行细菌属的鉴定。不同种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SSCF,图谱变异性更大,不利于进行种属间鉴别。对5种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23S rDNA基因扩增产物的RFLP和SSCP分析表明,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表现出相似的RFLP图谱,SSCP图谱的变异性较大,这有利于进行血清型间鉴别甚至株间的鉴别。[结论]PCR-RFLP和PCR-SSCP具有应用于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种、属鉴别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28.
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仍是洋地黄类强心剂。为提高这两型的治愈、好转率,如何用好洋地黄是个关键。本研究目的是测定服用地高辛的克山病人的血中浓度,找出洋地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肺曲菌球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术式。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肺曲菌球病56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中采用病灶肺叶切除术42例,肺楔形切除9例,空洞病灶清除折叠缝合5例。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1~5年,除1例仍偶有血痰外,其余患者均治愈,未见复发。结论肺曲菌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上主张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视肺曲菌球寄生空洞的大小,毗邻病变和全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利用2-DE-MAIDI-TOFMS/MS技术研究Z24对Wistar大鼠连续5d灌胃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每天以不同剂量的Z24(0、50、100和200mg/kg),麻醉动物后取血,分离血浆,一部分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一部分用于血浆蛋白质组分析,处死动物后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2-DE分离血浆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利用ImageMaster2DPlatinum5.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确定发生表达变化的差异蛋白点(P<0.05),选取分离好且呈一定剂量关系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S/MS-MS方法获取差异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序列信息,在IPI-RATv3.23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以C.I.%>95%作为判断依据鉴定差异蛋白,检索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血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mg/kg组ALP、Tch含量升高(P<0.05),100mg/kg组ALP、TG、Tch含量升高(P<0.05),200mg/kg组ALT、AST、ALP、AL、TBI、TG和Tch含量升高(P<0.05);AST、ALP、TBI和Tch含量变化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动物肝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剂量下Z24已引起了大鼠肝损伤。2-D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mg/kg组分别有90、111和160个蛋白点发生明显的表达改变(P<0.05),其中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4个,50、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8个;对其中的29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有16个蛋白点经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相应蛋白,去冗余后包括11种蛋白,包括表达上调的载脂蛋白E、精氨琥珀酸合成酶、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丛生蛋白前体、触珠蛋白、肌动蛋白前体以及表达下调的胎球蛋白等。结论载脂蛋白E表达上调提示脂类代谢出现紊乱,丛生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精氨琥珀酸合成酶与鸟氨酸循环有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功能是输送肝内储存的视黄醇(VitA)到周围组织,这些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提示Z24的肝脏毒性作用与脂类代谢紊乱及细胞凋亡有关,进而引起了肝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