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13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目的 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Id-1和MMP-9在56例大肠癌组织及56例远癌肠黏膜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d-1和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远癌肠黏膜组织(P<0.01).Id-1过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MMP-9过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Id-1与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637,P<0.01).结论 Id-1和MMP-9过表达可能共同参与大肠癌演进,Id-1可与MMP-9结合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82.
药物性肾损伤在临床用药中十分常见,是急性肾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多数可以逆转.许多药物通过一种或者多种不同的机制引起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导致肾小管间质性、肾小球性和肾血管性疾病.临床上不仅要了解药物的潜在肾毒性,更要认识到患者的危险因素,要及时纠正或避免用药.研究药物性肾损伤的机制对于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早期发现以及有效防治药物的不良反应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83.
目的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内毒素、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标志物等水平的变化,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4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患者,其中23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组)在肝移植手术前给予人工肝治疗61次,另31例肝衰竭患者(常规组)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和内毒素等水平的变化,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变评判其疗效,并探讨疾病转归与炎症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的关系。结果人工肝组短期有效率65.22%,而常规组短期有效率为32.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人工肝组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治疗后血清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人工肝有效组更显著;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水平无变化。结论内毒素、炎症因子等对肝细胞有继发性损伤作用,肝功能、内皮功能等临床检验指标的改善及临床症状的缓解与血浆IL-4、IL-18、TNF-α和内毒素水平降低有关,人工肝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和内毒素水平,最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84.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对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的影响,探讨血清Gc球蛋白在肝衰竭患者病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将81例肝衰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人工肝治疗组(43例),常规治疗组(38例);然后再分为人工肝治疗有效组(A组)、人工肝治疗无效组(B组)、常规治疗有效组(C组)和常规治疗无效组(D组),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Gc球蛋白的变化,分析Gc球蛋白分别和白细胞介素(IL)-18、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earson相关分析或x2检验.结果 (1)人工肝治疗组好转率为67.44%(29/43),常规治疗组治疗好转率为34.21%(13/38,P<0.01).(2)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后Gc球蛋白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和C组治疗后明显升高,但A组治疗后较C组治疗后升高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和D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A组和C组患者血清Gc球蛋白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B组和D组患者的血清GC球蛋白水平波动,但无显著升高(P>0.05).(3)Gc球蛋白和IL-4、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成负相关关系,而与IL-10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提高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的水平,并最终可提高肝衰竭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Gc球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eno - 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PE + CVVHDF) on Gc 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Methods 81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rotocols and indicators such as liver funct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Totally 29 effective cases and 14 ineffective cases in the ALSS group versus 15 effective cases and 23 ineffective cases in the medical group were included. Finally the changes of Gc globulin were observed in four sub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c globulin and IL-10, IL-4, IL-18, TNF c, endotoxin, NO, sVCAM-land sICAM-1 were analyz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effectiveness rate was 67.44% in ALSS group and 34.21%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P < 0.01). Gc globulin, one of liver cell protection proteins was notably increased following the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P <0.01). The time-response curve of Gc globulin level ha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the effective group as compared to no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ineffective group. Moreover, the Gc globul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4, IL-18, TNFα, SVCAM-1, SICAM-1 and NO. In contrat, no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Gc globulin and IL-10.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with artificial liver can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The level of Gc globulin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us may be used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curative effect forcast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相似文献   
485.
ADMA-DDAH路径在尿酸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可溶性尿酸(UA)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后,对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生成和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DDAH-2)表达的影响,探讨ADMA-DDAH路径在尿酸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含不同浓度UA(0、60、120 mg/L)的培养液孵育下,选取6 h和24 h为研究时间点,应用ELISA法和高压液相质谱分析(HPLC)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中ADMA的浓度;应用RT-PCR、免疫荧光(IF)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内皮细胞DDAH-2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内2’,7’-二氯荧光素(DCF)的荧光强度,用以评估内皮细胞活性氧簇(ROS)的生成。分别收集并检测经UA(0、60、120 mg/L)单独刺激和与干预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UA 120 mg/L+NAC 10 mmol/L)共孵育24 h后各组细胞内的DDAH-2蛋白水平,并将其与ADMA标准品在37℃共孵育2 h,根据ADMA的降解量,间接评估不同浓度尿酸作用对内皮细胞DDAH-2蛋白活性的影响。 结果 UA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上调ADMA的表达, 并且在相同浓度下,刺激24 h 比6 h更显著地上调ADMA的表达(均P < 0.05 )。UA浓度、作用时间的改变对细胞内DDAH-2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均P > 0.05)。高UA组作用24 h后细胞内ROS生成比低UA组增多 (P < 0.05),DDAH-2活性降低(P < 0.05),此效应可被NAC的干预所阻断。 结论 高浓度UA可促进内皮细胞ROS生成,从而导致DDAH-2活性的降低和ADMA降解的减少,而干预内皮细胞NO的合成。据此推论,高尿酸损伤内皮细胞可能有DDAH-ADMA轴的参与。  相似文献   
48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普及开展和透析水平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发生了很大变化,心脑血管并发症已上升至第一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2004年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发生脑出血患者的资料,以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制定  相似文献   
487.
目的:探讨低蛋白饮食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肥大的影响及其与肾小球周期素激酶抑制剂P27的关系.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DM)模型,分别予正常蛋白(NPD组,n=6)、低蛋白(LPD组,n=6)饮食8周,同时对正常大鼠(正常对照组,n=6)予正常蛋白饮食8周.蛋白印迹方法测定肾小球裂解液P27蛋白水平,ELISA方法测定肾小球裂解液细胞外基质(ECM)蛋白(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和尿白蛋白,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溴甲酚绿法测定血白蛋白,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肾小球面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组和LPD组大鼠肾小球P27水平及ECM蛋白水平均增高,尿白蛋白排泄增多,肾质量/体质量比例增高,肾小球面积增大.同NPD组相比,LPD组大鼠肾小球P27水平降低[(11.1±3.6) vs (19.6±5.1),P<0.01],纤维连接蛋白水平[(9.8±2.9) vs (17.1±3.9)pg/mg, P<0.01]及Ⅳ型胶原水平[(99.6±23.5) vs (150.6±47.1)pg/mg, P<0.01]下降,尿白蛋白排泄减少[(18.13±3.23) vs (40.18±3.79) μg/24 h,P<0.01],大鼠肾质量/体质量比例下降[(12.03±1.85) vs (15.62±2.13),P<0.01],肾小球面积减少[(721±75) vs (815±97)μm2,P<0.01].DM大鼠肾小球P27水平与肾质量/体质量比例呈直线相关.正常对照组、LPD组和NPD组间大鼠血糖水平及血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LPD可能通过降低肾小球P27水平抑制DM肾脏肥大,从而改善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488.
姜晓宇  袁伟杰 《山东医药》2006,46(19):22-23
分别以0、5、10ng/ml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12、24、48h,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活性。结果PDGF-BB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促进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FN,PAI-1活性在24h时表达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提示PDGF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抑制其降解而导致肾小球细胞外基质集聚。  相似文献   
489.
低蛋白饮食 (LPD)用于透析前慢性肾衰 (CRF)患者的治疗已有 5 0余年 ,许多文献报道低蛋白饮食治疗可以减轻尿毒症、延缓肾衰进展 ,同时亦有学者质疑其安全性以及对以后替代治疗预后的影响。本文着重综述 2 0 0 0年以后发表的文献 ,从LPD治疗可以延缓CRF进展、不同LPD治疗方案对透析前CRF患者的作用及其安全性、LPD治疗不影响替代治疗预后等方面 ,论证其有效性和营养安全性。  相似文献   
490.
高脂血症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导致蛋白尿、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等肾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作用的生长因子,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等功能,在一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肾脏病变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但VEGF是否在高脂血症造成的肾脏损害中起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