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对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研究产NDM ExPEC毒力与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分离自该院的15株产NDM ExPEC菌株(实验组)和28株不产NDM ExPEC菌株(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产NDM ExPEC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群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研究,PCR方法检测7种毒力基因在这两组菌株中的分布,χ2检验比较分布差异。结果系统发育分群结果显示,15株产NDM ExPEC菌株中,13株属于A群,2株属于D群;MLST分型结果显示,ST410是检出率最高的ST型;实验组毒力基因fimH检出率最高;对照组毒力基因sat、fyuA和ompT检出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绝大多数产NDM ExPEC菌株的毒力较弱,表明细菌耐药性强并不意味着其致病性也强。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同时表达这两类酶的现状及耐药性,指导医生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用K—B法对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在68株阴沟肠杆菌中,8株持续高产AmpC酶,14株产ESBLs,3株同时表达这两种酶。结论 产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不产酶菌,且多重耐药,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能较好地检测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为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建议,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耐药株进行基因分型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95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IC值,判断细菌的耐药性;对产ESBLs菌株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法(RAPD)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23%,其中51%来源于重症病房(ICU);ESBLs阳性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远远高于ESBLs阴性菌;20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为11型。结论 本院神经外科SICU、呼吸科RICU存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重点病区的消毒隔离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流行的重要措施;RAPD是从分子水平对耐药细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经济、快速、可靠的基因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类型。 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离自临床的87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运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将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运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后在NCBI网站BLAST比对,得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亚型。 结果87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检出率为70.1%,携带blaKPC-2、blaNDM-1、blaNDM-5、blaIMP-4和blaVIM-1的菌株分别为29、16、11、7和1株。产碳青霉烯酶最多的肠杆菌科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3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为主,而大肠埃希菌仅产NDM型碳青霉烯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6.2%、98.3%和86.2%,可准确检测KPC-2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分别为93.1%和79.3%,产KPC和NDM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类、除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外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及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率均为100%,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本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株主要产KPC-2、NDM-1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postvit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aemorrhage,PDVH)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7-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发生PDVH的PDR患者12例12眼,首先进行保守治疗,对出血量大、保守治疗效果差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房冲洗、玻璃体腔灌洗、再次玻璃体切割术或联合白内障手术等),观察并分析患者治疗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发生PDVH的时间为首次玻璃体切割术后1d~10mo(平均61.58±92.69d),其中早期PDVH患者8眼,晚期PDVH患者4眼。2眼患者行保守治疗2wk~1mo后出血吸收,10眼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或眼内压(IOP)持续升高者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2眼行单纯前房冲洗术,8眼行玻璃体腔灌洗术(2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联合硅油注入术),7眼明确眼底情况后术中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至末次随访,所有玻璃体腔再出血均吸收,9眼视力较治疗前提高。

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PDVH,可通过调控血糖、改进手术技巧、及时对症治疗等方法采取适当措施治疗,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76.
田嵩  彭少华  蔡璇  施金玲  孙端阳 《医药导报》2007,26(11):1370-1371
目的 调查2002~2005年湖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流行趋势,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4,5软件对6 208株铜绿假单胞菌株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菌株分离自湖北地区17所三级医院成人患者2002~2005年的各类临床标本。结果 4 a中湖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持平或小幅度上升,2005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5%和23%,略低于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结论 坚持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公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现状。方法住院患者各类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酵母菌286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YBC卡鉴定。氟康唑(FCZ)的药敏试验采用酵母菌琼脂扩散法,其余6种药物采用ATB Fungus药敏试剂盒,分别测定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对286株酵母菌的药敏结果。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占67.8%),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7.5%)、光滑假丝酵母菌(8.4%)。医院酵母菌感染危险因素为严重的相关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患者老龄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等。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7.9%,90.9%,89.5%,88.8%,对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耐药率分别为12.2%,17.5%,30.8%。结论医院酵母菌感染及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加强酵母菌的耐药监测,为防止酵母菌院内感染及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了解景洪市南鳢感染吸虫囊蚴情况,为制定当地鱼源性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景洪市主要的两种海拔和气候代表类型勐养镇和普文镇为调查点,分别从当地农贸市场采集活体南鳢带回实验室检查,采用人工消化法和水洗沉淀法收集南鳢不同部位感染的囊蚴,将检获的囊蚴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进一步鉴别虫种,分类并统计囊蚴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共调查南鳢270条,检出吸虫囊蚴感染165条,总感染率为61.11%。勐养和普文两个调查点的南鳢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96.1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南鳢的鳃、鳍和其他肌肉中检出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等囊蚴,检出率分别为19.39%(32/165)、50.91%(84/165)和29.70%(49/165), 其中从勐养镇采集的南鳢鱼鳃中检出率高达92.31%,鱼鳍中检出率为34.62%,其他部位肌肉中检出率为15.38%。结论 景洪市南鳢体内吸虫囊蚴的感染率较高,当地应加大对鱼源性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9.
上颈椎骨折脱位是指由于创伤性外力因素作用于颈椎或头部而导致的枕骨、寰、枢椎的一系列病理性损伤。上颈椎骨折脱位常会导致患者产生如截瘫、四肢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明确其骨折类型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及其重要。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特异性,发生在上颈椎骨性结构或韧带的损伤常呈现一定的骨折类型。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类型包括枕骨髁骨折、寰枕关节脱位、寰椎骨折以及3种类型的枢椎骨折:齿状突骨折、Hangman骨折和枢椎椎体骨折。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类型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正确地选择上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0.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西京  蔡璇  贺高乐 《中国骨伤》2016,29(3):197-199
正脊髓型颈椎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步态异常,下肢无力,麻木及锥体束征等,有的患者还有颈部疼痛和不适,手指麻木、灵活性下降,也可以出现行走后下肢放射性疼痛。外科治疗的临床目标是消除或减轻上述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上述目标可通过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获得~([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