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帕金森病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的中期随访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19例(21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帕金森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61~83岁,平均71.3岁,术前及术后查影像学结果,评估影像学表现。采用VAS疼痛评分及膝关节评分系统KSS评价临床效果。术前对患者进行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1期3例,1.5期4例,2期5例,2.5期4例,3期2例,4期1例。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7年,平均4.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1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8.4±1.3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3.1±1.2(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43.6±7.3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1.8±10.6(P0.05)。帕金森病情在药物控制下进展不明显。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帕金森病人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期随访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患者30例36髋,男11例,女19例.年龄21 ~ 65岁,中位数53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例,股骨头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7例.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7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1.7±3.7)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32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 ~ 84个月,中位数58个月;早期死亡l例(双髋),失访2例2髋.术后出现外伤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而行人工关节翻修术3例;术后发生陶瓷内衬破裂而行人工关节翻修术2例;术后出现“咯吱”异响但未行翻修术3例;其余患者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X线片示髋关节假体在位,金属臼杯、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无明显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受限,患侧髋关节均无疼痛,均无需使用行走辅助工具.Harris评分提高至(89.1±2.9)分.按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12髋,良14例17髋,中2例2髋,差1例1髋.结论:采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要避免陶瓷界面特有的并发症,假体使用需要良好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特点以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科自1998年6月-2002年4月,被延误诊治的1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间隙跛行,首先以腰椎管狭窄症收治,6例骨科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疗效差。最后被确诊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硬化性闭塞改变,5例介入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对治疗均表示满意。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易混淆。老年下肢间隙性跛行的患者,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必须排除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对下肢血管硬化性闭塞症缺乏认识是其被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一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天一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0.5年。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部位的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78.13%(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前臂、股骨颈、腰椎正位及股骨粗隆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8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骨质密度,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5.
本文报导30例脊柱滑脱病例采用内固定器械复位、植骨的临床经过,其中Roy—Camille钢板4例、Luque钢板3例、Dick装置5例、Steffee钢板18例.复位效果以Steffee、Roy—Camille钢板、Luque棒为优良,而Dick装置难以完成或维持复位,但应用各种内固定后明显提高融合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6.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18例19椎,均为新鲜骨折,腰背部疼痛剧烈,无神经症状和体征。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穿刺经两侧椎弓根在伤椎内置入2枚球囊扩张后使塌陷椎体复位后,将含钡骨水泥灌注入球囊扩张后所形成的空腔内。观察术后疼痛的改善程度,骨折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8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24h均可下地活动,X线片示骨折后突畸形平均矫正14°(11°~17°),3例有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体两侧,无临床症状;2例术后出现不全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并能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序列。  相似文献   
47.
气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评价气囊扩张后突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操作、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观察21例骨质疏松患者,30节椎体,新鲜骨折24椎节,陈旧性骨折6椎节,均有局部腰背疼痛,无神经症状。C-arm透视下,两侧同时经皮穿刺,气囊扩张骨折复位后,骨水泥灌注入椎体。随访4~7月。记录患者局部止痛的疗效,骨折的复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完全止痛14例,部分止痛7例,24节新鲜骨折气囊扩张的复位率是28.2%,6节陈旧性骨折复位率是2.1%。并发症2例,骨水泥外漏到椎间隙。其他椎体再次骨折2例,余无疼痛复发及椎体高度丢失。结论:气囊扩张后突成形术能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部分矫正脊柱后突,止痛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8.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 ,对 2 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 ,无压迫 4例 ,其中 2例血管痉挛变细 ;椎动脉迂曲改变 ,无血管受压 5例 ;椎动脉迂曲、狭窄 ,明显受压 10例 ;畸形 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9.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技术,对2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无压迫4例,其中2例血管痉挛变细;椎动脉迂曲改变,无血管受压5例;椎动脉迂曲、狭窄,明显受压10例;畸形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0.
腰椎滑脱手术治疗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