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AF系统经椎弓根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骨折以胸腰椎骨折最为常见。地下坑道作业者胸腰椎骨折发病率较高,是煤矿井下常见损伤,且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其治疗目的是:直接或间接的椎管减压,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利于早期活动和神经康复治疗。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内固定新技术及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问世,我科自从1999年6月引进AF(Atlas fixation;AF)系统[1],手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初步总结有关临床资料并对复位、固定、植骨等问题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性9列,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及5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或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结果5例早期切开减压二期清创行骨折内固定及植皮治疗,切口一期愈合。1例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及伸趾伸拇肌全部切除后导致垂足垂趾。骨折一期愈合,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断裂。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可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严密观察每个间室张力变化,以防发生不可逆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modified Hardinge approach,MHA)与经典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因股骨颈骨折行初次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69例,分为PA组(26例)和MHA组(43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b水平变化、输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PA组患者中,男4例(15.4%),女22例(84.6%),平均年龄(77.7±7.5)岁;MHA组,男11例(25.6%),女32例(74.4%),平均年龄(78.1±8.6)岁.MHA组术中引流管使用率、引流量和输血率明显低于PA组[32.6%比65.4%,(152.9±23.4)ml比(221.2±21.4)ml,20.9%比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Hardinge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对组织损伤小、失血量少,围术期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水泥或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67例(67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极股骨头假体,假体根据股骨柄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与生物型。评估术后3年术侧Harris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关节脱位、假体松动、髋臼内陷、死亡病例)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随访。应用Harris评分比较优良率,骨水泥组为87.1%(27/31)与非骨水泥组80.6%(25/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两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有效、安全的方法。根据术前计划、术中操作所见综合选择股骨假体固定方式是取得优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影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能力得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和生活能力得分上,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或闭合复位方式不是影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髓内针内固定运用的中轴性固定效应,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可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腺泡状肉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8岁。因右上臂疼痛月余,伤后功能受限1小时于1996年11月29日入院。X线片示:右肱骨中下段骨折,骨折远端可见2cm×1-5cm虫蚀样密度降低区,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图1)。诊断为骨囊肿并发病理性骨折。全麻下行骨囊肿刮除、植骨内固定术。术中见骨折远端皮质变薄、色黑,呈虫蚀状,髓腔内充满灰白色柔软组织,未见包膜;彻底刮除后,去除病变皮质,用质量分数为95%酒精病灶灭活后植入髂骨,以两枚螺钉固定骨折。术后用管型石膏托外固定。病理检查见:致密纤维组织形成的不规则间隔内肿瘤细胞聚集成巢状实…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外固定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32例(Tile 分型B型18例,C型1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32±8(21~56)岁。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15例,急诊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22例中16例急诊外科或泌尿科手术,10例1-7天内应用外固定架固定,4例二期改用内固定或者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将15例休克患者24小时内补液及输血量与1993年1月~1998年1月治疗的13例未早期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骨盆骨折的休克患者补液及输血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访34.7±14.57(6~66)个月;6~8周后扶双拐下床行走,12周后拆除外固定架,所有骨折均愈合。其中7例后遗症:3例长期腰骶痛,1例Morel-Lavallee损伤患者小腿三头肌肌力4级、胫前肌及伸趾肌肌力2级、足下垂、结肠腹壁造口术及腰骶痛,3例勃起功能障碍。本组15例休克患者24小时补液3785.0±1239.35ml、输入全血和/或成分血1030.00±546.35ml,与1993年~1998年组13例休克者24小时平均补液5801.54 ± 783.86ml/人、输血5801.54 ± 783.86ml/人对比,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补液=0.000;P输血=0.000)。 结论:外固定架早期应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对循环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亦可作为骨盆骨折最终固定物,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有效的优点,可于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骨科手术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3d开始停用华法林,采用1 mg/kg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皮下注射,1次/12 h,术前12h停用,术后24h开始恢复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48 h开始口服华法林,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5时停用低分子肝素,逐渐调整华法林至合适用量.记录患者围术期出血量、卡瓣率(超声心动复查是否有瓣膜血栓形成,瓣膜功能是否正常)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 ~ 550 ml,平均(320±75) ml;术后引流量为380~ 750 ml,平均(580±85)ml.术后5例患者出现出血,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发现瓣膜血栓形成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前与术后第4、10天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9)g/L比(117±11)、(118±12)g/L,均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行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防止大量失血、卡瓣、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重建钢板及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锁骨骨折患者127例,男性78例,女性49例;道路交通伤51例,摔伤36例,运动伤40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锁定加压钢板组(n=43)、重建钢板组(n=38)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组(n=46)。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重建钢板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比较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锁定加压钢板组和重建钢板组,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重建钢板组(P0.05)。术后1d三组患者血清IL-1、TNF-α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术后1d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组的血清IL-1、TNF-α水平低于锁定加压钢板组和重建钢板组,锁定加压钢板组的血清IL-1、TNF-α水平低于重建钢板组(P0.05)。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和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重建钢板及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锁骨骨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可减轻炎症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1999年7月~2007年10月共治疗的距骨颈骨折19例,出现严重并发症9例,现分析其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