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5篇
  免费   1888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54篇
内科学   247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2198篇
综合类   478篇
预防医学   22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75篇
  1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
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
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疝修补术手术前行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疝修补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后10 min使用抗生素,A组于扩容性补液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后使用抗生素, B组于给予生理病理需要量的1/2后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应用升压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A组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优于B组;在应用升压药方面,少于B组;3项临床观察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结论:行疝修补术患者术前抗生素在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麻醉后10 min使用效果为好,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手术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闭锁患儿18例临床资料,其中5例放弃手术治疗,余13例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13例行一期食管气管瘘结扎+食管闭锁切除端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存活11例,4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治愈;2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保守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再发气管食管瘘再次手术治愈。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6天死于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及心衰。 结论:早期诊断、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处理是提高食管闭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盲肠局部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盲肠局部坏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对收治的12例盲肠局部坏疽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例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68.1岁。9例伴糖尿病,7例伴冠心病,11例伴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或持续性右下腹痛及右下腹部腹膜刺激征。8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例为腹痛待查。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部分盲肠坏疽,病变直径2~4cm(平均2.7cm),所有患者经探查明确病灶后行回盲部切除。 2例术后切口感染,皆经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8~87个月(平均为56.7个月),其中的7位患者死于心肌梗塞,手术距死亡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16.3个月),其余5位患者存活至今。 结论:盲肠坏疽是罕见的疾病,诊断困难,必要时应用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以及时明确诊断。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该病的发生似乎与心肌梗塞有关。  相似文献   
66.
沙丁胺醇在诱导培养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沙丁胺醇(商品名:舒喘灵)对于诱导培养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方法 分离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并且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DMEM)培养基中培养,4-6代的细胞用于实验。细胞用沙丁胺醇或色满卡林(cromakalim)或8-溴-环磷酸腺苷(Br-Camp)培养24h或48h ,光镜和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琼脂糖电泳分析DNA碎片。链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染色监测p53、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破碎DNA的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数。结果 (1)沙丁胺醇或8-Br-cAMP降低存活细胞的数目。在48h、300μmol/L的浓度,存活的细胞数量最低;(2)人气管平滑肌细胞用沙丁胺醇(100μmol/L、300μmol/L)孵化48h显示出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色质浓聚);(3)琼脂糖电泳显示,核酸DNA断裂片呈典型的梯状条带(大约180-200bp);(4)沙丁胺醇或8-Br-cAMP组p53或Bax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但Bcl-2组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5)TUNEL显示,人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阳必用100、300μmol沙丁胺醇或100μmol8-Br-cAMP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q分别为24.04、58.47、27.28,P均<0.001)。但cromakalim组和先用普萘洛尔(商品名:心得安)后与沙丁胺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分别为0.12、0.53;P分别为0.932、0.717),不影响凋亡细胞的基本水平。结论 (1)在体外,沙丁胺醇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2)cAMP蛋白激酶A通路对于沙丁胺醇诱导的凋亡是必须的和充分的。  相似文献   
67.
目的找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165例接受DES治疗的LMCA患者,通过5年临床随访将患者分为无事件组(131例)和终点事件组(34例)。本研究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性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和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LMCA患者植入DES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终点事件组患高血压(P=0.046)、糖尿病(P=0.029)及肾功能不全(P=0.049)的患者所占百分比高于无事件组。终点事件组患者的平均血管直径小于无事件组(P=0.047)。随访5年的MI、TLR、心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5%、10.3%、7.3%和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86,95%CI:1.08~7.56,P=0.017)和肾功能不全(OR=1.96,95%CI:1.32~2.19,P=0.043)是LMC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平均血管直径为其保护因素(OR=0.96,95%CI:0.92~0.99,P=0.035)。结论在无保护LMCA患者中,患有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使术后获益减少;左主干病变直径较小的患者可能更适于植入DES。  相似文献   
68.
硬化疗法防治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附70例报告郑真,徐健,张隽我院自1985年8月开展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EVS),用5%鱼肝油酸钠对70例患者进行了164次注射,疗效较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治疗对象:本组70例全为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69.
内质网是调节细胞应激与凋亡的重要场所。细胞内质网内稳态失衡,可引起内质网应激(ERS)。肺动脉高压(PAH)的诱因如缺氧、病毒感染、BMPRII突变、炎症、NOTCH等都与某种程度的ERS相关。最新研究表明ERS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与肺动脉内皮细胞凋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素-1等均有密切关系,在PAH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给予药物干预ERS可以防治PAH。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致使误诊15例,首次误诊率高达34.88%。有肿瘤家族史者4例,肺癌家族史者1例。有职业接触史者1例,无职业接触史者42例。肿瘤TNM分期:ⅠA期2例、ⅠB期5例、ⅡA期1例、ⅡB期3例、ⅢA期4例、ⅢB期12例、Ⅳ期1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胸闷、咳痰、气促、咳血、发热、消瘦等。病理类型:腺癌19例,鳞癌20例,腺鳞癌2例,其他2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吸烟与否、组织学分化程度、手术类型等因素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呈现一定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分化程度高、合理治疗者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