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 分析近12年来绦/囊虫病发病消长趋势及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1991~2002年就诊绦/囊虫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年来治疗绦/囊虫病人2824例,本省病例2525例,外省299例(10.59%)。发病以青壮年为多,且以农民发病人数为高(53.08%)。以头痛头晕为首发症状占67.21%,其次为癫痫发作(57.86%)。发病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85岁,以30~39岁组病人为多(23.41%),其次为20~29岁组(18.20%)和40~49岁组(18、70%)。其中男性1931例(68.38%),女性893例(31.62%)。病人来自于本省17地市的113个县(市、区)和15个外省(市、区)。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绦/囊虫病分布较为广泛,农村多于城市。1996年前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与近些年来人们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条件改善,以及群众防病意识的提高有关。本分析结果对绦/囊虫病的防治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股骨远端标准骨缺损动物模型在骨代用品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为组织工程研究理想动物模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5只,双侧股骨远端制作直径6mm、深10mm骨缺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只,植入无机骨粉,分别于2、4、6、12周取材;空白对照组3只,不植入材料,于术后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兔股骨远端解剖学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动物模型稳定,未出现病理性骨折及术后感染。该模型可清楚显示骨代用品的成骨能力及降解特性;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边缘见少量新骨生成,未见骨连接形成。结论兔股骨远端干骺端骨缺损模型解剖部位固定,干骺线为术中重要参考标记;主要在松质骨区制作标准骨缺损,其空间是足够的;该动物模型可作为骨代用品用于大动物及临床前实验一种较理想的标准骨缺损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349/1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82.95%(2106/2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03%(251/1253);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106/2539),显效率17.05%(433/2539),总有效率100%。结论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1月收治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患者11例,其中L4、L5双侧峡部裂伴L4椎体滑脱4例,伴L5椎体滑脱4例;L3、L4双侧峡部裂伴L3椎体滑脱1例,伴L4椎体滑脱2例.均行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3D)复位固定、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术,其中滑脱节段行椎体间+横突间+峡部植骨7例,横突间+峡部植骨4例;峡部裂而无滑脱节段均行峡部+横突问植骨.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80~260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量600-1200ml,平均800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8~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和螺旋CT检查显示滑脱节段完全复位10例,大部分复位1例;已骨性融合10例,融合时间为5~15个月(平均7个月),1例8个月随访时尚未融合,以后失访;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3D)治疗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具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配合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后外侧融合或后外侧+椎间融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囊尾蚴病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作用。方法将脑囊尾蚴病患者分为接受健康教育组,与接受常规护理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出院前均填写健康教育知识问卷,考察患者有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其中60分为差,60 79分为良,80 100分为优。结果对脑囊尾蚴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健康教育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良好及优秀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疾病干预方式,在脑囊尾蚴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观察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前后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 方法 方法 对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抗 囊尾蚴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 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电图检查示轻、 中、 重度异 常分别占40.53%、 45.63%、 13.84%; 脑电波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 或在异常背景上有少量散在或阵发 性棘、 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脑CT、 MRI检查示单发小囊型占23.54%, 多发小囊型占44.42%, 脑炎型占13.59%, 大、 小囊 并存型占4.85%, 钙化型占2.18%, 混合型占11.41%。脑囊尾蚴病患者经过3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复查, 脑电图恢复正常 和明显好转分别占79.85%和20.15%; CT、 MRI检查发现77.18%的患者病灶全部吸收, 20.63%的患者大部分病灶吸收, 2.18%的患者病灶无变化, 均为钙化型。脑内囊尾蚴感染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和多发小囊型、 脑炎型和大、 小囊并存型抗囊 尾蚴治疗效果好, 混合型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较差, 处于钙化期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结论 脑囊尾蚴病 患者脑电图表现为轻度至重度异常, 脑CT、 MRI检查以多发小囊型为主。经抗囊尾蚴治疗后, 多数患者脑电图逐渐恢复正 常, 病灶全部吸收, 但部分患者会留有少量钙化灶。  相似文献   
18.
脑囊虫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已成为继发性癫的主要原因,而癫发作是脑囊虫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据报道脑囊虫病人癫发生率可达80%左右,一旦发生癫往往反复发作,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痴呆,甚至危及生命。2009-01—2009-11山东囊虫病治疗中心住院确诊263例癫型脑囊虫病患者,现将抗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59例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和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38.98%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5.7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症状;脑CT或MRI主要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病灶,直径大小为20~73 mm;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91.53%、98.31%和88.14%;脑电图异常率为89.83%,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59例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1.30%患者癫痫症状得到完全控制,88.89%患者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者恢复正常,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96.61%患者病灶全部吸收,3.39%患者转化为钙化点;56例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89.29%、96.42%和5.36%;51例复查了脑电图,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分别为78.43%和21.57%;患者抗囊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治愈率96.61%,显效率3.39%,总有效率100%.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后临床症状、异常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可以逐渐恢复;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后路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2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29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通过末次随访与术后早期X线片比较,发现伤椎椎体高度无明显下降,矢状面角度无变化。均未发现椎体后凸现象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1例出现迟发型神经损伤,无1例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结论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可有效地矫正和防止脊柱后凸畸形,避免晚期腰背痛及迟发性神经损伤等后遗症,能减少卧床时间,为早期康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