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8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术前、术后3 d、3个月和12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测量标准侧位X线片上病椎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Cobb's角)。门诊随访1220个月,平均15.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82例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VAS评分由术前(8.07±0.21)分降为术后3 d(2.81±0.41)分(P<0.01),12个月随访为(2.61±0.25)分(P<0.01)。椎体高度由术前为(1.65±0.16)cm恢复至术后3 d(2.08±0.18)cm(P<0.05),随访12个月为(1.96±0.13)cm(P<0.05)。Cobb's角由术前29.56°±4.16°恢复至术后3 d的14.42°±3.83°(P<0.01),12个月后随访为16.154°±4.315°(P<0.01)。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发的疼痛,重建病椎外形,是一种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应用透明质酸钠(hyaluronicacid,HA)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治疗效果。方法OA患者300例347膝关节,关节腔内注入HA2ml,1次/周,5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变化,以及关节活动度、步行能力、上下楼梯及下凳和跑步等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00例,显效145例,有效116例,改善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0%。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HA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OA,具有抗炎、镇痛、修复关节软骨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病人血胆红素浓度与颅内血肿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于来院后24h内测血胆红素水平,治疗1、2周后复测血胆红素浓度。结果 来院后24h内发现,22例血总胆红素增高,其中15例直接胆红素增高,手术加激素治疗1周后化验检查,18例降至正常,2周后全部复查正常。结论 颅脑损伤后颅内血肿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浓度增高与血肿量有关。积极有效地降低血胆红素,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利用异体皮瓣结合部分自体皮肤移植来修复肤和软组织缺损。方法 长耳白兔20只随机配为10对,每对中一为受体、一为供体。实验侧为带0.5cm宽环形皮肤的异体皮瓣移植,中央的皮扶缺损处植圆形自体皮肤;对照侧制造同面积自体皮肤移植后残留0.5cm环形皮肤缺损模型。环胞霉素A+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至术后4周。结果 实验侧与对照侧术后14天植皮存活均达90%以上,实验侧术后28天时的创口面积比14天明显缩小。结论 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移植带部分皮肤的异体皮瓣作为体皮肤移植的血供来源,通过周围自体皮肤和移植的自体皮肤的爬行替代作用,最终实现对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从2005年至2008年,对10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用T型、L型或改良解剖型锁定钢板手术内固定。结果 104例患者均获1~3年随访,平均1.5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平均90.8分,无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坚强的内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关节功能满意,对于骨折伴随的韧带、半月板损伤的修复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9例同时行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弥散方式。方法:总结我院2004~2008年同时行PVP与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9例,观察术后X光片、CT结果,比较骨水泥的填充效果和弥散方式。结果:影像学结果显示,PVP与PKP在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弥散方式上存在差异。PVP骨水泥填充以小腔隙填充为主,弥散方式为均匀弥散;PKP骨水泥填充以大空腔填充为主,弥散方式为非均匀弥散。结论: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时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弥散方式明显不同,对单侧PKP手术骨水泥注射不足病例,可行对侧单纯PVP补充注射,以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对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后实验动物硬膜外腔及神经根的病理学观察,了解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是否会引起椎管内粘连以及能否产生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单纯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为给药组:B组为激素+麻醉剂组、C组为激素+麻醉剂+维生素B组、D组为激素+麻醉剂+维生素B+中药组。采用硬膜外腔注射的方法,将3种不同配方的复合夜分别注射到兔的硬膜外腔。每只动物每周给药1次,共给药4次,分别于停止给药后的第1周、第4周进行取材、固定及制片,然后进行观察。结果:肉眼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光镜下HE染色可见有部分标本硬膜外有炎性渗出,可见多数炎性细胞,硬膜外神经根内有炎性渗出。特殊染色未见异常;免疫组化染色,4周时B、C、D 3组硬膜下及硬膜外渗出物中含有Ⅱ型胶原纤维,8周时B、C、D 3组硬脊膜厚薄不一,局部硬膜外可见有少量Ⅱ型胶原纤维增生。电镜观察4周时,B组可见1成纤维细胞,C组可见1个巨噬细胞,D组有髓神经纤维局部髓鞘增厚,神经内膜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原纤维;8周时,B、C、D 3组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增多。结论:每周1次、连续4次的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在4周内即可出现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的轻度炎症反应及轻度的Ⅱ型胶原纤维增生,8周内这种变化仍然存在,但脊髓和神经根未发生器质性改变。如果穿刺部位准确,该治疗方法应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