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年来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在临床应用中,皮瓣外科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1皮瓣的分类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血供模式将皮瓣分为随意皮瓣和轴型皮瓣,但近年来随着新型皮瓣的出现,有学者[1]提出新型的皮瓣血供模式--链型血供模式,钟世镇等[2]也认为沿皮神经干的纵行链状吻合血管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7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体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5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病历,将临床诊断与CT诊断比较.结果出现频率最高的体征椎间隙压痛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四项指标与CT检查队比能反映同一问题(P<0.05),确诊与误诊患者间的四项指标及检查均有显著差异(P<0.01),椎间隙压痛与CT的椎间隙定位吻合率高于X线与CT的吻合率(P<0.01),中央型与旁侧型的体征差异主要是直腿抬高试验(P<0.01).结论临床诊断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上述四项指标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3.
骨软骨瘤和骨恶性肿瘤cyclinD1和CDK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骨软骨瘤和骨恶性肿瘤组织中cyclinD1和CDK4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骨肿瘤组织脱钙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ABC免疫组化法.结果15例骨软骨瘤cyclinD1和CDK4表达均阴性,45例骨恶性肿瘤cyclinD1和CK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20/45)和60%(27/45).组织学分级1级和无原发灶外转移骨恶性肿瘤cyclinD1和CDK4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级和原发灶外转移病例,其中分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骨恶性肿瘤中cyclinD1和CDK4表达存在密切正相关(P<0.05).结论cyclinD1和CDK4表达与骨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存在较密切关系,骨恶性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到CDK4/.cyclinD1调节通路异常,检测骨良性病变cyclinD1和CDK4的表达可能对预防和早期发现骨恶性肿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骨软骨瘤和骨恶性肿瘤VEGFmRNA,bFGF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骨肿瘤脱钙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15例骨软骨瘤仅1例VEGFmRNA,bFGFmRNA共同阳性,45例骨恶性肿瘤VEGFmRNA阳性25例(55.6%)和bFGFmRNA阳性28例(62.2%),骨恶性肿瘤两者阳性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P<0.005).组织学分级I级和无原发灶外转移骨恶性肿瘤VEGFmRNA,bFGF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级和原发灶外转移病例.骨恶性肿瘤中VEGFmRNA表达与bFGFmRNA表达呈密切正相关.结论VEGFmRNA和bFGFmRNA表达可能与骨恶性肿瘤恶性程度、生物学行为和转移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均为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  相似文献   
75.
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相结合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平  魏红光 《中原医刊》2006,33(15):71-73
目的探讨如何控制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通过分析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直接诱因、人为因素,将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应用在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各个环节,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结果全面分析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对药学服务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结论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在系统控制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骨科传统植入材料的发展经过从不锈钢,钴铬合金,到钛合金的过程。许多关于材料表面涂层和多孔结构的设计被用来提高植入材料与宿主骨之间的生物固定作用。虽然这些材料体现了较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它们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局限,比如:低的容积孔隙率、相对高的弹性模量和低的摩擦系数。为了突破了以上  相似文献   
7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methods of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coronoid fractures. Methods During 2008 and 2009, 6 patients (4 male and 2 female) with coronoid fractures of Regan and Morrey Types Ⅰ and Ⅱ underwent arthroscopic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Their ages ranged from 19 to 34 years, averaging 26. 6 years. Two fractures involved the left side and 4 the right side. By Regan-Morrey classification, 2 were of type Ⅰ and 4 of type Ⅱ. Standard elbow approaches and the exchange rod technique were applied. Compression screws were used to directly fixate the fracture via the anterior median approach. Results One patient was lost to the follow-up. A mean follow-up of 11 months (7 to 24 months) showed that the other 5 patients achieved a functional range of motion with an average flexion/extension of -2°( - 10° to 140°) and full pronation and supination. No patient had elbow instability and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ll the 5 patients had excellent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s. Conclusion 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coronoid fractures can provide excellent visual fields for anatomic repair without extensive soft tissue dissection and may thus facilitate early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 方法 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评价多孔铌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结果 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500 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具有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多孔铌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表型表达。 结论 多孔铌具有高孔隙率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个性化解剖重建术中韧带止点足迹精确定位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①15侧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足迹,观察ACL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前内束(AM)中心位点距后软骨缘距离、后外束(PL)中心位点距下软骨缘距离。②15例行ACL重建患者,术中采用三入路观察与导航定位方法明确ACL股骨足迹,测量AM与PL连线与股骨干夹角、AM距后软骨缘距离、PL距下软骨缘距离。 结果 15例膝关节尸体标本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为(18.5± 2.5)°、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距离为(6.1±1.8)mm、PL距离下软骨缘距离为(6.2±2.2)mm,但每个标本均不相同。导航显示,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夹角为(19.3±3.1)°,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为(5.8±1.2)mm、PL距离下软骨缘为(5.9±2.5)mm,各数据相差较大。 结论 ①ACL股骨与胫骨解剖足迹变异较大,应根据每例ACL足迹不同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解剖重建。②以同一个标准进行所有ACL重建难以达到真正的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 方法 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状态下的运动角度数据,并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分析得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融合术后其他各节段六种运动状态下运动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下相邻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伸、前屈及双向侧屈融合效果更好,稍优于左旋及右旋状态下的融合效果。而在运动补偿比例这点,各运动状态,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比例(平均值大于30%)也远高于其它节段。 结论 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代偿性运动幅度增加是导致其退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