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建立猪关节软骨外植体模型,为药物递送修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损的作用提供一种简单经济的研究策略。 方法 体外无菌解剖分离猪膝关节软骨,使用活检组织穿孔器取直径为40 mm的小圆柱体。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外植体,荧光标记的Rhodamine B - Kartogenin(KGN)进行小分子药物渗透测试。药物渗透试验12 h、24 h、48 h,每个时间点设置3个重复组,获取外植体进行冰冻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植体的结构及其体外培养系统中小分子药物在软骨层的渗透情况,通过Image J分析荧光强度。 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软骨外植体无血清培养模型在体外12 h、24 h、48 h均可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小分子药物Rhodamine B-KGN呈红色荧光,48 h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不断渗入软骨外植体,进入外植体的药物逐渐增多。 结论 本研究建立一种猪软骨外植体模型,检测了小分子化合物KGN在软骨外植体中的渗透分布情况,为探讨药物递送对骨关节炎软骨病损的修复作用提供一个简单经济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人工骨(Nano-HA/rhBMP-2)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75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A组),以Nano-HA人工骨(B组)及空白组(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Nano-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3.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掌侧入路在腕关节镜中的应用,并对IB、ID型的TFCC及桡腕背侧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5~2008年我们通过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关节镜下应用inside-out缝合技术共治疗腕关节IB型、ID型的TFCC损伤患者13例,桡腕背侧韧带损伤患者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采用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4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1例偶有轻度疼痛,无需使用止痛药物;关节功能评定优13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3.3%。结论:关节镜下治疗TFCC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在观察和处理腕背侧结构时,掌侧入路在手术技术上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4.
目的验证在大鼠节段性骨缺损模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肽(BMP Binding Peptide,BBP)对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e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诱导作用的影响。方法 70只缺损大鼠分别分成7组,每组不同剂量的rhBMP-2+/-1000 gBBP,4w和8w后分别摄片,动物8w后处死,股骨样本分别手工评估,采用uCT测量骨容积,随后分别采用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高剂量(10 g)rhBMP-2组术后8w可见骨愈合,骨缺损处骨完全覆盖和桥接,但低剂量(5 g和2 g)rhBMP-2组术后8w骨愈合欠佳。与单独应用rhBMP-2相比,使用低剂量的rhBMP-2复合一定量的BBP可以取得更满意的骨形成量。BBP增强rhBMP-2的骨形成活性发生于4~8w时,而在术后早期并无明显作用。单纯应用BBP仅可见骨缺损处局部的钙化,未见骨愈合。结论 BBP能显著增强rhBMP-2的骨形成活性,这种增强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来产生效果;其活性发生于术后4~8w时,在术后早期并无明显作用。而且BBP本身并没有骨诱导潜力,仅仅能增强rhBMP-2的骨形成活性。BBP起到缓释作用,与rhBMP-2紧密结合后,让rhBMP-2缓慢而持久的释放。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髌上组及髌下组,每组40例.髌上组采用髌上入路META髓内钉固定,髌下组采用髌下入路普通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移植物组织学表现特点,总结ACL移植物组织学转归规律。方法以2017年3月—12月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单束重建ACL术后4年以上、因移除胫骨端内固定物行二次关节镜探查,并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关节镜下对移植物滑膜及血管覆盖、移植物张力、移植物容量及纤维再撕裂情况评分,将患者分为塑形良好组(good remodeling group,GRG),总分为4~6分;塑形不良组(poor remodeling group,PRG),总分为1~3分。镜下取移植物体部中央标本,分别行光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管分布)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合成代谢、胶原纤维分布)并评分。以同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年龄60岁患者的正常ACL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共18例二次关节镜探查患者纳入研究,关节镜下移植物评分为2~6分,平均4.7分;其中GRG组11例、PRG组7例。对照组9例。光镜下观察示,PRG组血管分布及细胞形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GRG组(P0.05);GRG组与对照组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PRG组胶原纤维分布评分较对照组及GRG组明显降低,但细胞合成代谢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G组细胞合成代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原纤维分布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L重建术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塑形稳定期,关节镜下评估为塑形良好的移植物在光镜下其组织学结构更接近于正常ACL,但其超微结构特点与正常ACL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7.
慢性关节炎和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基因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原发性骨关节炎被确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在同一载体上同时进行多基因检测,从而考察骨关节炎的滑膜与软骨基因表达类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骨关节炎相关发病机制及为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比较骨性关节炎和正常关节的软骨与滑膜的基因谱变化,筛选出骨性关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骨性关节炎的基因多态性。 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提取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与滑膜细胞,提取总RNA。用含588个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微阵列基因检测,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和聚类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大鼠及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与滑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2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有27个,下调的基因有55个。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筛选出骨关节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可发现新的相关基因。骨关节炎的发病涉及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比评估双骨道四袢与单骨道双袢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Ⅴ型脱位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关节镜下双骨道四袢与单骨道双袢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Ⅴ型脱位的所有患者,其中入选82例手术患者,四袢双骨道组与双袢单骨道组各41例。术后2年内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患者恢复运动时间、恢复运动患者数量、Constant功能评分、Karlsson肩锁关节功能评分,并通过影像学观察评估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 结果术后2年内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四袢双骨道组患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双袢单骨道组对比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袢单骨道组患者健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患侧对比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四袢双骨道组患者健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患肢疼痛均有明显减轻,术前与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袢双骨道组重返运动的时间较双袢单骨道组明显缩短,重返患者数目明显多于双袢单骨道组,且Constant功能评分、Karlsson肩锁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双袢单骨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袢双骨道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双袢单骨道组。 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双骨道四袢固定治疗Rockwood V型脱位,方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较双袢单骨道固定效果更佳,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V型脱位损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背景:冻结肩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病因不明,治疗效果欠佳。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肩关节囊纤维化及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的影响,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大鼠冻结肩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冻结肩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TGF-β1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异常纤维化,PPAR-γ激动剂三萜类化合物(CDDO-IM)作为治疗药物,检测细胞增殖、迁移情况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表达情况。向SD大鼠的肩关节腔注射TGF-β1过表达的腺病毒构建大鼠冻结肩模型。2周后,其中一半大鼠用罗格列酮灌胃饲养2周,作为罗格列酮治疗组。检测大鼠肩关节活动度,利用ELISA检测关节腔炎症因子,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肩关节囊组织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细胞实验中,TGF-β1组的增殖率为83.6%,TGF-β1+CDDO-IM组增殖率为19.3%(P<0.01);TGF-β1组的迁移率为84.9%,TGF-β1+CDDO-IM组迁移率为44.1%(P<0.05);TGF-β1能够诱导HSF增殖、迁移及异常纤维化。动物实验成功构建了TGF-β1诱导的大鼠冻结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罗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冻结肩的炎症形成,减少基质蛋白生成,重塑纤维组织结构。结论:冻结肩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纤维细胞异常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结构紊乱,而PPAR-γ激动剂可以缓解大鼠冻结肩关节僵硬,减弱炎症反应,抑制异常纤维化。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患者149例,其中86例接受横形直切口(A组),63例接受纵弧形切口(B组).术中均充分切断挛缩带,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同一康复训练模式.对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A、B组患者均获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发生;24 h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16)、48 h引流量无差异(P=0.383);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两组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手术治疗是臀肌挛缩症首选治疗方法,术后疗效好,恢复均满意.不同手术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不会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