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受伤后容易导致桡骨远端粉碎及关节面塌陷,对于涉及关节面的C型骨折,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难以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治疗不当易致骨折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008年6月以来,我科分别采用单侧多功能组合架外固定和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腕关节结构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方式。方法:髌骨骨折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右侧骨折33例,左侧23例。横断骨折28例,粉碎骨折24例,撕脱型骨折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h~7d。术中显露髌骨,复位,巾钳临时固定,采用双股可吸收缝线编织一个五角星,呈网状置于髌骨前,用丝线穿过五角星之5个角,做双半环髌骨周围缝合,固定髌骨。结果:56例髌骨骨折术后随访6~45个月,平均16.2个月,骨折均愈合。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秀45例,良好11例。结论: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活动、康复快、疗效确切、无须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我国第一部肘关节专著<肘关节外科>与读者见面了.该书的出版,丰富了我国关节外科学,推动了肘关节外科的发展,引导帮助年轻医生的成长,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书.  相似文献   
24.
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 :用 2根 0号可吸收缝线编织一个五角星 ,置于髌骨前 ,用双股 10号丝线穿过五角星之 5个角 ,做双半环髌骨周围缝合 ,固定髌骨。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 6个月以上随访期 ,骨折均愈合。优 11例 ,良 1例。结论 :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 ,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可早期活动、病人康复快、疗效确切、勿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对34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改良的手术方式治疗。男25例,女9例:年龄35~63岁,平均46.4岁。病变部位:L4 5突出20例,L5S1 14例。症状表现一侧下肢痛重、对侧下肢痛轻21例;最初一侧下肢痛。后转为以对侧下肢麻痛重为主,而最初一侧下肢痛变轻者8例;双侧下肢痛无明显差异5例。术前CT影像显示椎间盘突出正中央型8例,旁中央型26例。手术在一侧椎板开窗术的基础上,咬除相应棘突,保留棘上韧带,并将棘上韧带牵向对侧,使椎管显露扩大,摘除中央突出之椎间盘,称之为“一侧椎板开窗棘突切除术”。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5年,采用侯树勋疗效评价标准,优20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1.2%。结论:一侧椎板开窗棘突切除术既达到椎管减压、摘除突出之椎间盘的目的,又保留了对侧椎板、棘上韧带,维持了后柱稳定,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改良新术式。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16例采用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27例采用PLIF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scale,VAS)和JOA评分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融合率及优良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JOA、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手术优良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期临床结果表明单侧椎弓根固定能够提供和双侧固定同样的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8.
膝关节脱位并小腿四筋膜间室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晓正 《中国骨伤》1999,12(1):61-61
××,男,21岁,农民,住院号154757。1995年4月7日凌晨4时坐于驾驶室时,该车与另一车相撞,即感左膝剧痛,畸形,不能活动,但无外出血。约4小时后被送至当地医院,X线片证实“左膝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复位后,患者左小腿疼痛仍未缓解...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我国第一部肘关节专著《肘关节外科》与读者见面了。该书的出版,丰富了我国关节外科学,推动了肘关节外科的发展,引导帮助年轻医生的成长,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书。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测定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黄韧带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含量变化,观察组织显微结构改变,探讨黄韧带组织生化成分改变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椎黄韧带65块作为退变组,正常腰椎黄韧带27块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和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两组黄韧带中羟脯氨酸及糖醛酸吸光度,并计算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含量;游标卡尺测量黄韧带厚度;并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退变组黄韧带厚度、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观察退变黄韧带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结论:退变腰椎黄韧带中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含量增加,黄韧带生化成分改变可能引起黄韧带厚度增加,参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