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2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80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42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626篇
内科学   395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2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84篇
综合类   1172篇
预防医学   528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445篇
  9篇
中国医学   449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 25例侧脑室肿瘤中,星形细胞瘤9例,其中3例(3/9)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3/9)位于侧脑室体部;脑膜瘤6例,其中4例(4/6)位于侧脑室三角区,6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室管膜下瘤3例,2例位于侧脑室前角和室间孔区,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 1例位于侧脑室前角,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1例. 结论 侧脑室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初步研究进展期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肿瘤组织分化及p53、P-糖蛋白(P-gp)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6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观察内容包括肿瘤部位、最大直径、胃壁浸润厚度、双期强化率、淋巴结转移等.术后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分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P-gp在胃癌中表达.比较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组织分化及p53、P-gp在胃癌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73.1%(19/26)均匀强化的胃癌为高/中分化腺癌,75%(30/40)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为低分化腺癌,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T双期增强的强化率与胃癌组织分化无关(P>0.05);p53、P-gp在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P<0.05).p53阳性表达还与动脉期强化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胃壁浸润厚度、门静脉期强化率无关(P>0.05);而P-gp表达与门静脉期强化率有关(P=0.005),与动脉期强化率、胃壁浸润厚度、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胃癌不同的强化方式和双期强化率反映了胃癌的不同组织分化和p53、P-gp阳性表达,提示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53、P-gp表达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 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其中44例患者做了DSA检查,与DSA检查进行比较,评价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4例患者中有26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其中1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血栓形成病例共27例.5例CT检查显示其他原因的阻塞:布-加氏综合征1例合并两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盆腔肿块压迫左侧髂总静脉2例、右侧输尿管肿瘤复发侵犯右髂外静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动脉栓塞5例.以DSA为诊断标准,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MSCTA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方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 al’pha, TNF-α)及肝脏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T2DM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健脾祛湿方组(治疗组)和吡格列酮组(对照组)各60例,在基础降糖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健脾祛湿方和吡格列酮治疗,观察时间均为24周。利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 VTQ)、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和生化分析仪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 APN、TNF-α、血糖、血脂和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TNF-α含量及肝实质ARFI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APN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INS、 TNF-α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祛湿方可能通过升高APN、降低TNF-α,从而达到纠正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胰岛功能以及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的功效。  相似文献   
86.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是一种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的胰腺急性炎症病变,由于胰管梗阻,伴有十二指肠或胆道内容物反流加上胰腺血运不足或神经性原因,导致胰液分泌排空障碍,逆向渗入胰腺实质,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其两个基本条件为:①胰液排出障碍,反流进入胰腺实质;②胰液中各种酶原被激活,继而引起胰腺组织水肿、出血或坏死等病理改变。据国内外报道,AHNP的病死率约为20%~90%,早期手术病死率约为43.1%,非手术治疗病死率约为8.6%。为了降低病死率,提高AHNP的治愈率,我科在3年间对收治的胰腺炎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根据治疗过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查阅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3年间收治急性胰腺炎病例47例,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例,平均40岁。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其中2例出院后因饮食不当返院继续治疗7~10 d,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 d。1.2临床表现:1.2.1腹痛、腹胀:常始于中上腹,呈突发性,有钝痛,穿透样疼痛,甚至刀割样痛,并呈放射状,严重时呈疼痛性休克。1.2.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十二...  相似文献   
87.
葛根素和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生物学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葛根素和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取第3、4代细胞,以rhBMP-2为阳性对照,MTT法观察葛根素和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测定及钙结节计数观察葛根素和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20μg/ml的淫羊藿甙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20μg/ml淫羊藿甙及50μg/ml葛根素均能提高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使矿化结节的形成明显增多。结论 淫羊藿甙不仅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还能增强其增殖能力,而葛根素主要是通过刺激分化来增强成骨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野生型及GIT1基因敲除型小鼠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探讨GIT1影响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 GIT1杂合子小鼠雌雄配对饲养,对获得的新生小鼠采用PCR法行基因型鉴定。取GIT1野生型与GIT1基因敲除型小鼠胫骨及股骨,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2代BMSCs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型对照组(A组)、野生型实验组(A1组)、基因敲除型对照组(B组)、基因敲除型实验组(B1组);A1、B1组细胞采用内皮细胞诱导液培养,A、B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VEGFR-3、磷酸化VEGFR-2(phospho-VEGFR-2,p VEGFR-2)、p VEGFR-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血管内皮黏钙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表达。另取GIT1野生型小鼠第2代BMSCs分为4组:Ⅰ组,原细胞培养液培养;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VEGFR-3阻断剂SAR131675;Ⅲ组,内皮细胞诱导液培养;Ⅳ组,内皮细胞诱导液中加入SAR131675。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标志物v WF、PECAM-1、VE-Cadherin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A、A1、B、B1组细胞的VEGFR-2、p VEGFR-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A1组VEGFR-3、p VEGFR-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示,A1组v WF、PECAM-1及VE-Cadherin表达均显著高于A、B、B1组,B1组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VEGFR-3实验中,Ⅲ组v WF、PECAM-1及VE-Cadherin表达均显著高于Ⅰ、Ⅱ、Ⅳ组,Ⅳ组高于Ⅰ、Ⅱ组(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T1通过VEGFR-3影响小鼠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进而影响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时采用"手风琴"技术对延长骨段骨质矿化的影响.方法:自2017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采用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患者22 例,在骨搬移结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60(42.6±13.3)岁;骨缺损...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腹股沟脐内侧韧带滑动性疝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例腹股沟脐内侧韧带滑动性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手术时间36~56 min,平均(43.4±20.3)min;住院2~3 d,平均(2.5±1.2)d;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未损伤膀胱、精索等疝囊周围器官,术后未出现血清肿、术区慢性疼痛及复发等情况。结论:腹股沟脐内侧韧带滑动性疝只要术前仔细查体,术中细致解剖,可避免脏器损伤,但术者需具备腹腔镜疝修补的手术经验,熟悉解剖结构,术中及时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