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腹腔镜用于探查腹腔肿块的价值,探讨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10月52例患者术前不能明确诊断的腹腔肿块行腹腔镜探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术后全部明确诊断,其中恶性肿瘤46例,非恶性肿瘤2例,非肿瘤性疾病4例(结核2例,阑尾脓肿1例,巨大淋巴结增生1例)。其中中转开腹5例,6例在探查的同时完成治疗,3例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结论腹腔肿块患者以恶性肿瘤发病为主,对于有明确的恶性肿瘤手术病史,高度怀疑为原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短期内无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下不推荐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比较麻黄碱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的两种用法。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产妇80例,ASAⅠ~Ⅲ级,腰硬联合麻醉后行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A组:平均动脉压(MBP)<75 mm Hg或下降幅度超过基础血压的15%,静脉注射麻黄碱15 mg。B组:心率(HR)<60次/min或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心率的15%,静脉注射麻黄碱15 mg。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20 min(T5)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的变化;记录术中使用麻黄碱的总用量;记录低血压、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记录新生儿出生时的Apgar评分。结果 T1、T2、T3时A组的MBP、HR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A组与B组的MB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麻黄碱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根据产妇麻醉后心率的变化使用麻黄碱,更迅速有效地预防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减少麻黄碱的用量,保障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44.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骏  王绍林  刘小彬 《安徽医药》2009,13(6):660-662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麻醉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结肠镜检查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3组:芬太尼组(A组)、氯胺酮组(B组)、氟比洛芬酯组(C组),每组30例。观察各组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用药总量、术中呼吸和循环参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芬太尼组术中潮气量(VT)低于其它组(P〈0.05)。氯胺酮组术后发生视觉异常、呕吐和苏醒期躁动的患者多于其它组(P〈0.05)。术后下腹痛VAS评分0~2分的患者氟比洛芬酯组多于其它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电子结肠镜检查的麻醉中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对术后下腹痛也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成功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改良的双袖套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和7天生存率分别为27.5%和0;实验熟练组分别为75.0%和40.0%;实验完善组分别为93.3%和86.7%。结论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术后长期生存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及环氧合酶(COX)-2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发展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53例手术切除的人肝细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CD34的表达水平,Werdner法计算微血管密度;分析上述因子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ep G2和稳定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Hep G2-X细胞中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GE2表达水平和不同浓度COX-2抑制剂西乐葆作用后PGE2水平。结果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阳性表达组织中COX-2阳性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阴性表达组织和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P0.01)。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阳性表达组织中早期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进展期肝癌组织,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阴性表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阳性表达组织(P0.01);COX-2阳性表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COX-2阴性表达组织(P0.01);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阳性表达组织(P0.01),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阴性表达组织和COX-2阴性表达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在乙型肝炎相关性人肝细胞癌组织微血管生成呈正相关。Hep G2-X细胞中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Hep G2细胞,并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水平明显增加;与Hep G2细胞相比,西乐葆对Hep G2-X细胞分泌PGE2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癌组织微血管生成;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通过COX-2/PEG2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二十八烷醇对缺氧大鼠的保护作用,评价其抗缺氧效果,为研发新型抗缺氧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缺氧对照组、缺氧给药组,每组各6只.缺氧给药组是在模拟高原环境下(海拔5000 m)按5 mg/kg剂量给予0.5%(m/v)二十八烷醇悬浊液灌胃,缺氧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给予等体积的1 ml/kg食用调和油灌胃,平原对照组则在原(海拔300 m)直接给予食用调和油灌胃,连续灌胃30 d,1次/d.各组大鼠30 d后取其心、脑组织于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缺氧给药组大鼠心、脑组织水肿程度比缺氧对照组减轻,且脑组织比心脏组织效果明显.结论 二十八烷醇可提高大鼠的缺氧耐受能力,对缺氧大鼠心脑组织细胞的结构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8.
BIS监测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短小手术患儿30例,诱导时吸入8%七氟醚+ 5 L·min-1氧,BIS降至45~50插入喉罩,术中吸入七氟醚1.5%~3%+ 2 L·min-1氧,控制BIS 40~60,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进行手控辅助呼吸.缝皮结束,停止吸入...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参考Kamada二套袖法并稍作改进,预实验后,双人行大鼠原位肝移植50例。结果手术成功率(存活24 h以上)90%,2周存活率78%。结论熟练的外科技术、默契配合、标准化的手术操作以及手术细节的完善程度是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选择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根据生命体征和肠鸣音的恢复情况于术后12~72 h内(早期)随机给予肠内营养(EN组)和静脉营养(PN组)。分别于患者术后第1天(EN开始前)和第5天清晨空腹采血,检测血清蛋白水平(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探讨肠内营养(EN)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术后的早期临床应用。结果:术后第5天EN组和PN组血清蛋白水平均比术后第1天明显增加(P<0.05),且术后第5天EN组血清蛋白水平较PN组患者高(总蛋白59.33±1.74 g/l vs 54.36±1.88 g/l;白蛋白40.65±6.03 g/l vs 33.30±4.92 g/l;前白蛋白0.31±0.08 g/l vs 0.20±0.06 g/l;P<0.05)。此外,EN组患者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43.09±6.28 h vs64.08±3.01 h,P<0.05)。提示严重多发伤早期肠内营养可使术后肠道功能提前恢复,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