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骨科实习是医学院校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并了解骨科临床工作的特殊阶段,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合格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务工作者有重要意义.对骨科临床实习教学应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教学意识,加强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规范的临床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氯离子通道5(chloride channel,CLC5)在模拟失重下磷代谢异常致骨丧失的作用机制,为失重性骨代谢异常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①利用回转器对骨细胞模拟失重,将骨细胞分为模拟失重组(MG)和对照组(CON),2天后实时定量检测DMP1和CLC5在IDG-SW3骨细胞的表达情况;②利用尾部悬吊法对小鼠模拟失重,将1月龄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悬尾组(SUS)和对照组(CON),每组5只。4周后两组胫骨石蜡切片进行CLC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③2月龄C57 DMP1敲除鼠和DMP1转基因鼠制备胫骨石蜡切片,进行CLC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实时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三维回转后DMP1和CLC5在IDG-SW3骨细胞的表达量均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LC5在对照组和悬尾组胫骨骨细胞胞质和基质中均有表达,且悬尾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CLC5在DMP1基因敲除鼠和转基因鼠骨细胞中CLC5的表达也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CLC5为力学敏感分子;模拟失重下CLC5参与了DMP1对磷代谢的调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3.
郭慧慧  张璐  申晋斌  冯娟  栗向东  张蓉 《骨科》2016,7(6):436-441
目的 初步探讨低磷食物对模拟失重下小鼠骨丢失防治的可能性及防治效果,为后期可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将24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CON)组、对照低磷(CON-LP)组、悬尾(SUS)组及悬尾低磷(SUS-LP)组,每组6只.4周实验期满后取小鼠后肢骨标本,通过Micro-CT扫描分析比较各组小鼠股骨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骨小梁密度(trabecular density,Tb.Density)等骨密度参数,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平均骨小梁数(trabecular number,Tb.N)等骨形态学参数.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丽春红三色(Ponceau S)染色对各组小鼠胫骨生长发育和改建情况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CON-LP组与CON组比较:骨密度参数BV/TV和Tb.Density减小(P<0.05),形态学参数Tb.Th增高和Tb.N减少(P<0.05).SUS-LP组与SUS组比较:骨密度参数BV/TV和Tb.Density减小(P<0.05),形态学参数Tb.Th和Tb.N减少(P<0.05).染色结果显示:悬尾的小鼠(SUS组、SUS-LP组)与地面的小鼠(CON组、CON-LP组)比较,骨小梁出现明显的骨吸收,Tb.N减少、骨小梁间距变大.CON-LP组与CON组比较,Tb.Density减低、Tb.N减少.SUS-LP组与SUS组比较,骨小梁变细、Tb.N减少.结论 低磷食物对模拟失重下小鼠后肢骨骨丢失防治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  相似文献   
54.
经皮挛缩带切断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向东  吴尧平  王哲  杜俊杰 《医学争鸣》2006,27(14):1303-1304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挛缩带切断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新方法. 方法:采用大转子后上方经皮挛缩带切断的术式, 治疗具有典型症状的臀肌挛缩症28例,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 6~32 mo, 28例恢复正常步态或步态明显改善,均无坐骨神经损伤,无复发病例. 结论:该术式远离坐骨神经走行操作, 创伤小,安全,时间短,不影响美观,效果好,是治疗臀肌挛缩症可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真核细胞内表达的可能性。方法 Sal Ⅰ和Xba Ⅰ双酶切含有hBMP-2全长cDNA的pUC19,回收1.24kb片段,将其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子pcDNA3-hBMP-2。将重组子转化细菌,扩增后提取质粒,分别用Ecor Ⅰ和Xba Ⅰ双酶切和Xho Ⅰ单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将重组子转染成纤维细胞,G418筛选形成阳性克隆后继续培养4周行细胞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琼脂糖电泳显示:用EcoR Ⅰ和Xba Ⅰ双酶切后可形成两条带,大小分别为1.3kb和5.38kb,而Xbo Ⅰ酶切位点消失,符合物理图谱,表明载体构建成功,转染后G418筛选所获阳性克隆,继续培养4周,的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hBMP-1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hBMP-2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为将来骨损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6.
pcDNA3-hBMP2转染对成纤维细胞 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栗向东  胡蕴玉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320-324,T004
目的 探讨人BMP2基因转染对成纤维细胞NIH3T3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MP2,并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导入NIH3T3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用细胞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BMP2基因在NIH3T3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MTT法和FCM检测pcDNA3-hBMP2转染pcDNA3-hBMP2后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碱性磷酸酶的检测观察转染pcDNA3-hBMP2后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转染pcvDNA3-hBMP2后的NIH3T3细胞内有大量hBMP2mRNA的转录及其蛋白的表达;转染pcDNA3-hBMP2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无影响;转染pcDNA3-hBMP2后的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可见粗面内质网丰富,囊腔扩张明显其内充满中等电子密度的蛋白分泌物;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结论 pcDNA3-hBMP2转染对成纤维细胞NIH3T3增殖和细胞周期无影响。转染后的成纤维细胞不仅可形成BMP2,而且具有向成骨细胞系分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总结和探讨骨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治的首诊为骨肿瘤的患者中,围术期及化疗期间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5例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12/15)患者抗栓治疗效果满意,1例(1/15)带栓生存,2例(2/15)转科治疗。结论骨肿瘤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对其的诊断;抗凝、溶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治疗方法有效;前瞻性思考、预防性用药是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巨细胞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共收治1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且行全脊椎整块切除并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胸腰椎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9例;年龄38.3±13.7岁。9例为我院初治病例,1例为外院治疗后复发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顽固的局部疼痛,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1.2分;2例有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伴受累节段以下平面感觉减退,余患者肌力、感觉均正常。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8例。肿瘤部位:胸椎6例,腰椎4例;单节段5例,双节段2例,三节段3例。根据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累及A~D区和B~D区各5例。7例采用单一后路肿瘤脊椎整块切除,3例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行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肿瘤切除后均采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和钉棒系统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观察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肿瘤控制和3D打印人工椎体的状态。结果:手术时间4.5~12.0h(6.5±2.0h);术中失血2300~11500ml(4600±2444ml)。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为1.3±0.5分。术后6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胸腔积液,无切口感染和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7~33个月(16.0±7.9个月)。2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在术后3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未见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下沉或移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对于胸腰椎骨巨细胞瘤,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能够有效重建全脊椎整块切除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数字化骨库建立的可行性,评价异体骨数字化对于导航下骨肿瘤切除异体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的方法,对骨库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段进行扫描,通过三维重建建立数字化分析系统(数字化骨库)。利用数字化骨库,选择最佳匹配的骨关节重建材料,数据导人计算机导航系统,标定骨肿瘤切除和异体骨段的截骨范围,依据术前设计在导航下实施、监测。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数字化骨库和导航辅助切除重建技术对6例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进行治疗,患者平均年龄(27.2±9.1)岁,其中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氏肉瘤1例;Enneking分期:ⅡA期2例,1IB期4例,术后评价肿瘤学结果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异体植骨材料术前准备操作相比,数字化骨库建立后,大大缩短了异体骨关节材料的选配时间,同时明显地提高了选配的精确性。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肿瘤切除、异体骨关节切割以及关节力线监控,术中解剖注册点与CT三维虚拟影像匹配满意,注册误差(0.42±0.17)mm。术后影像显示肿瘤整块切除范围和异体骨关节截骨区域与术前计划完全一致,关节重建稳定,无肢体不等长和关节畸形。随访(19.3±0.7.1)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无明显免疫排异反应,异体骨与宿主骨平均愈合时间(5.2±0.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关节塌陷。MSTS93平均功能评分(26.2±4.1)分。结论数字化骨库的建立为术前选配同种异体骨材料提供了精细可靠的信息,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可以实现骨肿瘤切除异体骨关节重建的个性化设计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