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病椎切除并人工椎体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并邻近椎体固定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47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包括54例肿瘤、56例结核、29例爆裂性骨折及8例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的外科疗效。其中有57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27.1~65.4°,平均(38.5±10.7)°。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变椎体大部或完整切除,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植骨替代,邻近椎节辅以前路椎体钉板(棒)系统或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椎节的稳定性及后凸畸形的矫治情况。结果:随访12~46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肿瘤、结核及化脓性脊柱炎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7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畸形者术后矫正角度(31.6±8.3)°,最后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4.1±3.8)°。结论:胸腰椎病椎切除、人工椎体植骨替代并内固定,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序列。  相似文献   
62.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 2003-02/2007-02于福州总医院骨科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6例,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轴线在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旋转点在最邻近创面、其蒂部在有胫后动脉穿支的轴线上.根据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穿支探测,要求皮瓣、蒂部及穿支表面有良好的皮肤.顺行设计皮瓣修复小腿上段,逆行设计修复小腿中下段,其中小腿下段9例,小腿中段3例,小腿上段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12.5 cm×7.5 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最大面积为15.0 cm×10.0 cm,最小为4.0 cm×2.5 cm.观察其修复效果.术后皮瓣均成活.有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愈合,1例用中厚皮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患肢正常步态行走,有痛觉.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在小腿内后侧,损伤后蒂部保存良好,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63.
64.
文章阐述了研究小腿组织缺损修复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皮瓣修复的类型及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瓣,特别是皮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瓣修复小腿中下1/3骨及皮肤缺损的重要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非主干营养血管皮瓣/复合瓣的移植修复研究情况,分析了目前在小腿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皮瓣移植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在小腿中下1/3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皮瓣移植修复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配合热罨包外敷治疗肾阳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15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即观察组50例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配合热罨包外敷,对照1组50例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照2组50例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治疗前后HSS膝关节评分、临床疗效及关节滑液中IL-1β、IL-6、INF-α的变化。 结果:各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屈曲畸形评分、稳定性评分、活动度评分、减分项目及总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5,P<0.01);改善程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1)。关节肌力评分及改善程度,治疗后,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优良率、有效率,对照2组虽低于对照1组、观察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含量,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IL-1β、IL-6、TNF-α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2组(P<0.01),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P<0.05,P<0.01)。 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配合热罨包外敷的综合疗法能有效缓解肾阳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7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测量后凸Cobb角,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后凸畸形的纠正情况。结果 25例获得随访,余2例失访,2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5.1±1.7)°,JOA评分(19.2±2.3)分,VAS评分为(3.5±1.3)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6.4±2.1)°,JOA评分(24.5±3.2)分,VAS评分为(1.7±0.7)分,术后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并具有创伤小、短期内纠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前后路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前后、侧方移位畸形及脊髓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一期行前路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并椎体间内固定:13例一期经后路行伤椎切除减压、矫形、人工椎体或钛网复合自体碎骨粒置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果后路较前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矢、冠状面脱位复位率高,矫形效果满意。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并内固定术能彻底减压、有效矫正畸形,较前路有效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畸形。  相似文献   
68.
带神经血管蒂腓骨长肌腱复合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腓骨长肌腱复合瓣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并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解剖学研究,切取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串接腓骨长肌腱及足外侧皮瓣形成复合瓣,转移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并皮肤缺损6例。皮肤缺损大小为6.5cm×4.0cm~2.0cm×1.5cm;跟腱缺损长度为2.0~7.5cm。结果术后随访4~16个月,皮瓣均成活及跟腱均愈合良好,皮瓣外观良好,未再破溃。术后1例皮肤边缘少部分坏死,1例少量伤口裂开,均经换药之后伤口愈合。根据Amer-Lindholm评定法,术后跟腱的功能,评定结果,本组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腓骨长肌腱复合瓣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可一次性修复皮肤及跟腱缺损,具有愈合能力及抗感染力强、力学性能与跟腱组织结构相近的优点,邻近转移,能满足跟腱重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9.
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1995年2月~2001年12月10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病例回顾性随访,分析术式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效果。其中采用腓肠肌肌皮瓣3例,足外侧皮瓣4例,内踝上皮支皮瓣2例,腓肠神经皮瓣1例;采用跟腱直接缝合8例,Lindholm法缝合2例。结果所有皮瓣及肌皮瓣均成活,8例愈合良好,2例裂开。跟腱术后功能按尹庆水的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可4例,差1例。结论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跟腱合并皮肤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对减少关节挛缩或僵硬,挽救足跖屈及小腿向前推进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本文报告从1960年以来收治的8例股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在治疗上提出3种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作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并认为以上术式及适应证也适合其他长骨的肿瘤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