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前臂中段断肢再植后期手部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前臂中段断肢再植后期手部功能重建,将肢体远端失神经支配的变性粘连组织切除,只保留远端的肌腱,肢体近端正常肌组织分离,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侧肌腱和近端肌组织,治疗3例,随访时间平均21(19-24)个月,屈腕屈指,伸腕伸指肌力可达Ⅲ^ --Ⅳ^-,有一定的抓,握,捏功能,本方法治疗效果确定,值得一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及维生素E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对照组、维生素E组,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进行4周的反复力竭跑台训练,取股四头肌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及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结构。结果 4周反复力竭运动后,力竭组大鼠骨骼肌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性,维生素E组骨骼肌超微结构图接近正常。结论 反复力竭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坏死丢失,线粒体形态异常,口服维生素E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减少反复力竭收缩骨骼肌的坏死丢失。  相似文献   
63.
开放性骨折严重并发症的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大的暴力以及高速高能量撞击、挤压造成肢体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深部组织不但直接受损而且被异物污染导致感染。严重开放性骨折常并发严重并发症 ,给肢体功能恢复带来极大困难。治疗方法颇多 ,效果不一 ,如果处理不恰当给肢体带来严重残疾。现将我院自 1 995年至 2 0 0 1年收治的 5 1例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并提出较合理的治疗方法与同道磋商 ,旨在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1例均为外院转来我院患者 ,男性 37例 ,女性 1 4例。年龄 1 7岁至 5 6岁。…  相似文献   
64.
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临床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成人新鲜胫骨标本为试验对象,每具标本先后模拟骨折愈合、稳定骨折及不稳定骨折3种状态,远端采用1枚或2枚锁钉固定,MTS轴向加载0~1000N,测试锁钉应力应变变化。结果随着骨骼稳定性的变化,各锁钉应力应变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在远端2枚锁钉中,靠近侧的锁钉应力应变更大。远端改用1枚锁钉固定后,远端锁钉承受的应力应变进一步显著增加,且以离骨折线较近的1枚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更大。结论骨折线远端的锁钉应力应变大,易发生断裂及退钉,尤其是靠近骨折线者;应尽量以2枚锁钉固定远端并尽量远离骨折线。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在运动致骨骼肌损伤不同阶段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mRNA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IGF引物对不同损伤程度骨骼肌标本进行RT-PCR检测,同时观查损伤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在未进行训练运动的SD大鼠骨骼肌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几乎不表达:②在正常训练组,IGF-ImRNA在开始阶段即有升高,在第10天明显升高,在第17天开始下降;IGF-ⅡmRNA在第7天才开始升高.在第13~17天仍维持较高水平。③在一周力竭训练组,IGF-ImRNA在开始阶段就开始上升,在第7天最高.超微结构也显示损伤明显,到第13天开始下降;IGF-Ⅱ的mRNA在第4天也开始升高,第10天明显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骨骼肌运动损伤过程中有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的含量变化,它们与骨骼肌的损伤及修复相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Ⅰ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F-Ⅰ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比较。结果首次力竭后7、11、17d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30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电镜观察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PCNA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对胫骨交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锁钉固定最佳效果的力学因素。方法:实验于2001-04/06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人新鲜尸体胫骨标本6具(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每具标本先后模拟骨折愈合、稳定骨折及不稳定骨折3种状态。4枚锁钉按胫骨自上向下位置分别编为1,2,3,4号。①骨折愈合组:安装交锁髓内钉模拟骨折愈合。②稳定骨折组:中段横行锯断模拟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③不稳定骨折组:胫骨中段制成1.5mm骨缺损模拟不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采用MTS试验机,轴向加载0-1000N,加载速度为50N/s,按制备顺序先后分别测量不同状态远端两枚锁钉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6具胫骨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应力应变:分别在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不同状态固定下,不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显著大于稳定骨折组[(6.47±0.49)×10-4比(4.57±0.46)×10-4mm/N,(8.10±0.64)×10-4比(4.97±0.05)×10-4mm/N,(9.18±0.65)×10-4比(5.82±0.76)×10-4mm/N,(11.10±1.04)×10-4比(6.67±0.40)×10-4mm/N,P<0.05];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大于骨折愈合组。②不同状态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比较: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结论:在远端两枚锁钉中,靠近侧的锁钉应力应变更大。远端改用一枚锁钉固定后,远端锁钉承受的应力应变进一步显著增加,且以离骨折线较近的一枚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更大,易发生断裂及退钉,故应以两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具有修复作用的卫星细胞的增殖变化,探讨施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肌肉再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个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将两组大鼠建立7d多次力竭跑台训练致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即每天力竭1次,连续7d。首次力竭后第1,3,5天实验组于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1mL(300ng)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照组注射1mL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第1次力竭后的第7,9,11,17,24,30天各处死大鼠3只,对两组大鼠骨骼肌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以随机记数50个高倍视野下共计500个细胞百分率表示),并进行χ2检验。结果:①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观察结果:第1次力竭后的第7,11,17天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24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②两组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③两组大鼠腓肠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023,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可以促进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增殖,并减少瘢痕愈合,表明其对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加快损伤后修复和促进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牛磺酸对老年雄性大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牛磺酸和β-丙氨酸对老年雄性大鼠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牛磺酸的抗衰老作用.方法 通过在老年雄性大鼠(18月龄)饮水中添加牛磺酸和β-丙氨酸(牛磺酸转运抑制剂)30 d,测定牛磺酸对老年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活性/含量.结果 牛磺酸和β-丙氨酸对老年大鼠NOS活力和NO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牛磺酸能显著提高老年雄性大鼠T-AOC、CAT和GSH-Px活力以及GSH含量,明显降低MDA含量,而β-丙氨酸可显著降低老年雄性大鼠T-AOC、SOD和CAT活力以及GSH含量,极显著提高MDA含量.结论 牛磺酸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和抗氧化功能,减轻自由基的损伤效应,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从而起到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0.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论证子宫输卵管造影在不孕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86例不孕症患者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在造影时和24h后各摄盆腔正位片1张。结果 986例造影中,子宫输卵管正常98例(9.9%),输卵管炎症及积水254例(25.8%),慢性盆腔炎320例(32.5%),子宫输卵管结核160例(16.2%),子宫先天发育畸形154例(15.7%)。结论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女性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