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唐颖  杜全印 《重庆医学》2004,33(11):1746-1748
无论是在平时或战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后导致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在现今脊髓再生研究尚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成为了医学上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大部分的SCI患者常常发生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死亡的第1位原因[1].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多孔钽棒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案,将37例(43髋)成年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植入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适量的自体骨移植,对比临床手术情况;同时,随访术后恢复情况,对比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和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行影像学复诊,观察股骨头进展性坏死和塌陷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较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别对患者的疼痛与功能评分均有影响(P<0.01);治疗后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降低幅度;且组别和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术后塌陷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进展性坏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孔钽棒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总结地震灾害中老年骨创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心理干预及多学科联合治疗等综合方法进行救治的汶川地震后老年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科收治的26例地震灾区老年骨创伤患者均得到时及时有效的救治,及早恢复了患者下床活动及在床上无痛性活动的能力;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结论 地震灾区老年骨创伤患者尽早进行心理干预、遵循骨科损害控制技术的原则、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法进行救治,是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救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4.
85.
改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对疼痛及下肢功能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改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与标准腰椎间盘摘除术对疼痛、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50例病人中,39例得到随访,平均10.5个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近期疗效较肯定,是一种较安全、创伤小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6.
用显微外科技术摘除腰椎间盘,国内外已有报导,但需要特殊器械。为此对传统的腰椎间盘摘除技术进行改良。1995年11月至今,我们共对32例病人进行改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年龄21-53岁,病程4周至3年,平均8.8个月.均有典型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俯卧位,以术前定位为标记作棘突分切口,长度4-6cm,手术在放大4倍条件下完成,术后反复冲洗,彻底止血放置可吸收明波海绵或海尔根、阿尔治+明胶海绵,不予引流,用可吸收缝线做皮内美容缝合。治疗结果:本组32例病人术后无感染或其它并发症。在32例中得到随访9例…  相似文献   
87.
88.
89.
目的:观察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融合对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陈旧性踝关节损伤患者,均采用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融合新方法治疗。术中行踝关节截骨、Orthofix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7 d开始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至踝关节间隙牵开1~2 cm ,双下肢基本等长时结束,踝关节完全骨性融合后取出外固定支架开始负重行走。结果随访10~23个月,平均16个月。3例患者踝关节平均在术后9个月得到骨性融合并拆除外固定支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及后足功能评分,3足平均评分由术前的25.6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的76.3分。结论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融合对陈旧性踝关节损伤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带翼髋臼加强杯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术后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应用带翼髋臼加强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15例HarringtonⅢ型髋臼周围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65岁(平均45.3岁),包括I级软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肺癌骨转移1例、乳腺癌骨转移1例。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500~2600 ml(平均1130 ml),手术时间156~262 min(平均185min),住院时间15~32 d(平均22.8 d),术后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7.1个月);术后1例出现手术切口血肿,1例腘静脉血栓,1例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1例术后15 d出现髋关节脱位,1例病例术后22个月因骨巨细胞瘤复发导致假体松动;术后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7.8°;术后12周MSTS评分17~27分,平均23.4分;VSA评分0~5分,平均(2.3±1.0)分;Harris评分62~89分,平均(71.2±6.8)分;1例术后18个月死于肺腺癌进展期,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20个月发现复发,1例Ⅰ软骨肉瘤术后33个月发现复发。结论应用带翼髋臼加强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HarringtonⅢ型髋臼周围肿瘤安全、可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